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亞洲自由貿易浪潮下台灣面對國際經貿的挑戰與因應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亞洲自由貿易浪潮下台灣面對國際經貿的挑戰與因應

葉懿倫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近年亞洲區域整合情勢發展,可說是風雲紛起,而推波助瀾的主力是中國經濟與政治力量的積極展現。當中國經濟力量崛起後,國際經貿影響力躍升,其企圖扮演亞洲區域經濟領導者的意圖日漸彰顯200411月中國搶先日、韓兩國與東(AS)完成簽署東中國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架構協(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後,亞洲區域整合的雙邊或多邊經貿合作的競合,已發展到白熱化的程度。但在這一波亞洲區域整合的浪潮中,受到政治阻力的影響,使得台灣遲遲未能公開參與亞洲區域整合活動,就長遠來說將對台灣的國際經貿發展空間,埋下隱憂。

 

亞洲區域整合角力中國取得初步領導地位,對台壓縮台灣參與空間

00512月第一屆東亞高峰會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展開,其參與會員包含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與印度16國,台灣便被排除在外。而隨後所簽署東亞高峰會「吉隆坡宣言」,採用了中國所倡議的東亞地區應僅包含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協十國,並將東亞共同體視作東協加三延伸的論點,這似乎也象徵了中國已贏得主導未來東亞政經發展領導地位的第一回合,也顯示了日本試圖將澳洲、紐西蘭及印度等國家拉進東亞共同體的建構過程,藉以降低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地位的策略,遭受到了挫敗(1)。

從東亞高峰會的開展,到中國取得了初步的主導地位,在在都顯示台灣在東亞區域整合的著力點將更為狹小。面對中國在亞洲區域整合過程中對台灣的排擠與限制,也讓台灣在亞洲區域中經貿合作的發展空間相形縮小,因而許多國內產業、學者、媒體提出了「東協加一」的論點,將是我國被東亞邊緣化的開始。
 

「東協加一」形成的大型經濟區域,引動台灣邊緣化危機之議論

「東協加一」即指東中國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架構協定下,由東協與中國所形成13億人口的大型經濟區域,且在中國的高速成長帶動下,其經濟規模已20032.13兆美元揚升2006年已接4兆美元,使得其在全球經濟區域發展的重要性也相形提高。在協定簽署當時,根據中國更樂觀的評估,「東協加一」2010年的貿易總額,將超過北美自由貿易(NAFTA),且2020年時GDP則將超過歐盟,該預估結果象徵中國企圖採用與東協之間的合作,在未20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經濟整合區域的領導者。

面對身旁因區域整合活動所結成的大型經濟合作區域,其結合對象又是我國重要的國際分工夥伴,勢必對我國國際經貿發展產生影響。因此,東協加一簽署時,台灣政府單位曾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對此項衝擊進行了評估,根據該研究案之評估結果,「東協加一」將造成台灣實GDP0.151%,貿易條件惡0.256%,社會福利減7.84億美元,生產總金額減12.4億美元(2)。但是,東協加一是否真的對東協與中國的經貿互動產生了正面的影響,進而排擠了台灣在亞洲區域的重要性,以下本文則利用了東協、中國、台灣的貿易統計數字進行了觀察,來檢視台灣現階段面對的區域貿易發展,是否真的受到了排擠。 

東亞高峰會東協加一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貿政策中國經濟戰略國際價值鏈自由貿易協定產業升級亞太經貿合作國際投資環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