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一週年之回顧與展望
孫明德 (2006/08/07) 《台經月刊第29卷第8期》
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及對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
中國近年經常帳及資本帳雙順差持續擴大,對美貿易摩擦日益劇烈,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一匯率改革之時點選擇,除了經濟數據顯示其經濟表現仍有過熱之慮,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當時升值對內可防止景氣持續過熱、對外減少貿易爭議等考量,加上美元當時小幅升值,外界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此一調整匯率時點符合其總理溫家寶所提「出其不意」的時機。其具體作法係將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並允許美元對人民幣在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則在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為了防止匯率管理制度改變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中國的商業銀行四個層級中,中國政府於2003年底,先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及工商銀行等三家國有銀行,分別以外匯增資、不良資產核銷以及股份制改造等方式進行財務重組,其次針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也展開類似的體質改善作業。而在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之後,中國央行也逐步開放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允許具備結售匯和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的銀行開辦遠期和期限交換等業務。並提高中國居民個人購匯限額,簡化購匯手續,以及提高中國境內機構經常帳下保留外匯收入的比例。對美元以外的貨幣,中國擴大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至3%。
在上述匯率改革及相關措施提出後,中國央行針對沿海九個省市區及內陸的湖北省323家廠商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後,由於人民幣貸款利率高於國外利率,中國企業增加使用外匯融資比重,其中以進出口押匯比重最高達80%。而運用金融衍生商品企業的比重也較2004年增加了1個百分點,其中遠期外匯占金融衍生商品比重高達91%,前述期限交換及人民幣無本金遠期交割(NDF)使用廠商也有所增加。但中國央行在調查中也指出,在需求面部分,由於人民幣匯率長期固定,使得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觀念淡薄,尤其是國有企業常將匯率風險歸咎於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動避險觀念,企業財務人員對國際金融市場及金融商品專業知識也普遍不足。而在供給方面,中國商業銀行匯率避險產品創新及供給不足,無法滿足企業的避險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公有銀行制度僵化,業務開發過程冗長且費時,無法適時回應顧客的需求。
人民幣升值了嗎?
在外匯市場上,國際收支順差使得貿易外匯的供給大於需求,外國貨幣應貶值而本國貨幣升值,長期巨額的國際收支差額,更將導致本國貨幣對外幣匯率的大幅變動,以美國為例,近年美元持續貶值,便反映出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而由中國公布之經濟數據顯示,2006上半年出口4,286億美元,成長25.2%,進口3,671億美元,成長21.3%,上半年貿易順差金額為614億美元,同期外商實際投資金額為284億美元,6月底之外匯存底9,411億美元,較2005年年底增加1,222億美元。
人民幣匯率、彈性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改革、貿易逆差、金融穩定、加工貿易、服務業發展、產業升級、國際壓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