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來臨之科技前瞻與政策意涵

 

台經月刊

 

【社論】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來臨之科技前瞻與政策意涵

台經院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就生技產業發展歷程而言:第一波紅色生技是以醫藥研發產業為主,第二波綠色生技為農業生技產業,第三波白色生技則是整合生物科技與其他高科技產業,應用於化工、材料、能源、環保生技之研發。當代生技產業發展趨勢是結合應用電子、電腦、軟體、網路、通訊、材料、自動化等高科技,用於人類生活品質之改善,從食、衣、住、行,至醫療、健康、農業、工業、能源、環保、生態、永續發展……,都可預見生物科技之運用,這將是影響人類福祉最重要的科技!生物經濟的發展,將為人類從根本上的人口健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乃至保障國家安全,建構出全面發展考量之概念。發展生物經濟與人民福祉密切相關,可以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減輕人們病痛、阻止疾病蔓延、延長人類壽命、增加糧食生產、提高營養價值、珍惜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改善工業製程、有利永續發展。

OECD之國際未來計(International Futures Program, IFP)2009年提出2030生物經濟(The Bioeconomy to 2030)研究,未來整個外在環境的變遷將提供生物科技發展的舞台,並衍生許多的商機與投資機會,進而促使生物科技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外在環境的變化包括:人口成長與所得提升、人口結構與人力資源的調整、能源與氣候變遷的趨勢、糧食價格與水資源方面的挑戰、醫療保健成本上升的態勢,以及一些具競爭性與關鍵技術的發展等。未來生物科技發展將受到三項制度面因素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研發投入與人才培訓

大學與研究機構是孕育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源頭,其提供新科學與技術的開發,並產生潛在的商業應用機會,同時也訓練許多技術人才,對未來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藉由在特定領域的研究資源配置,也影響未來的研究方向。

(二)管制措施

政府管制會影響到未來生物科技研究的方向、型態、成本等,藉由相關管制規定的建立(包含一些強制性、禁止性與暫停性等措施),確保生技產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或降低爭議性。例如美國布希政府曾禁止使用聯邦資金進行一些胚胎幹細胞研究計畫;部分歐盟國家拒絕核准基改作物品種,使得歐盟事實上暫停基改作物的種植。雖然大多數生技方面的研究僅受到輕微管制,但部分研究會因為生物安全的理由而受到嚴格管制,將使研究機構或廠商改變其研究方向。

(三)智慧財產權

生物科技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包括專利、商標與營業秘密等。專利保護提供發明人或科學家投入創新研發活動的誘因,但同時也需注意,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必須適時修正其專利保護的規定,以避免專利過度保護造成市場壟斷、不利知識擴散的負面效果,因此智慧財產權制度設計如何兼顧創新研發誘因與知識擴散,將是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此外,民眾對生物科技產品的態度,是影響未來潛在市場的重要關鍵因素,而社會對生物科技的接受度,又會因不同領域的應用,以及產品本身的因素而產生差異。例如大多數民眾對於生物科技應用於治療與疫苗方面的發展,都抱持贊同的意見,但對於幹細胞研究與基因檢測方面,因涉及到宗教、倫理議題,而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不過,公眾對生物科技產品的態度,會隨著新發現與媒體報導而有所改變,且當生物技術開發對可預見的未來產生重大利益時,民眾的態度就會開始轉變。以澳洲為例,2005年對基改作物的接受度僅45%,而2007年的調查中,對基改作物的接受度則提高73%。在兩年內接受度大幅增加的原因在於,澳洲農業一直以來都飽受乾旱與鹽害之苦,當民眾發現基改技術可以提供抗旱與抗鹽害的作物品種時,對於基改作物的接受度就大幅提高。

整體而言,生物科技的發展在未來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趨勢,外在環境面、制度面以及社會面的因素創造出許多的商機,讓生物經濟得以因應而起;同時,藉由生物科技的應用,也使得未來可能面臨的重大環境與社會變遷之衝擊,得以舒緩並能找出解決之道,對於人類福祉的提升有顯著的貢獻。

因此OECD IFP2030 生物經濟」針對前述未來生物科技發展趨勢,提出政策論點如下:

1.為達成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之目的,生物科技研發資源應該增加配置在農業與工業領域之應用。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未來生物科技主要貢(75%)是在農業與工業領域。

2.生物科技在醫療保健領域之研究,必須包括對於社會面與制度面之衝擊評估,例如個人隱私權如何在藥物遺傳學與個人醫療資訊之研究中獲得保障,以及由於再生醫學與個人化藥物的發展,將延長人類壽命、造成高齡化社會與人口結構變遷等議題。

3.為因應全球化趨勢與挑戰,各國政府應以區域聯盟模式致力於:醫藥安全性與有效性法規協調、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究資訊共享、動植物(包括作物、漁類、森林等)品種保護等國際合作協議。

4.針對生物經濟發展,政府應以科技前瞻方(Technology Foresight),運用民主程序以最大共識來決定優先順序,形成國家重點研究領域或重要研究主題(即所謂的策略型基礎研究),並針對重要研究主題提供市場誘因、政策補貼、法規配套、人才培訓等基盤建設,以加速研發成果產業化。

5.由於生物科技研發成果商品化具高度不確定性,政府也必須以科技前瞻方法掌握未來發展之契機與瓶頸、模擬多種情境研提因應策略、建構可多方位發展應用之基盤建設等,對於非國家重點研究領域或重要研究主題(一般學術基礎研究),仍需挹注部分研發資源以利轉型發展或保持政策彈性。

6.跨部會、跨領域之整合發展將是生物經濟之成功關鍵因素。

7.政府應致力於營造一個知識分享、鼓勵創新、高度競爭之產業發展環境。

8.對於生物科技的錯誤認知(全然反對或盲目支持)將是生物經濟發展之障礙。不論是產品上市法規或是消費者疑慮,政府應主動建立並不斷維持與廠商、民眾溝通管道。

9.運用科技前瞻進行策略規劃,建立長期發展生物經濟之基礎與準備。

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而言,除應將上述論點納入政策規劃考量之外,生物科技相對ICT科技,對資源依賴性特別強,在科技政策要求研發聚焦之前,應就台灣特有的生物資源與資訊,包括自然資源、研發資源、廠商資源、市場資源、人才資源、醫療資源,甚至法規政策進行盤點調查,充分掌握資源與資訊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規劃。此外,尚需提高政府、廠商、民眾對「生物經濟」重要性的認識,運用科技前瞻方法,凝聚共識與整合資源聚焦發展。期待建構台灣成為生物科技創新體系,以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之來臨。

生物經濟科技前瞻生技產業研發投入策略型基礎研究資源盤點跨域整合智慧財產權制度創新產業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