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入世後中國重要產業因應市場全面開放之道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入世後中國重要產業因應市場全面開放之道

孫明德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入世後之中國總體經濟情勢未如預期不利經貿發展

許多反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WTO)論者認為2001年中國加WTO之後,受到外國商品之影響,中國之進口將會快速增加,而出口成長速度將會趨緩,進而導致貿易逆差、外匯存底減少,由20世紀末期金融危機陰影尚未消除,因此認為國際收支的逆差將會造成人民幣貶值的壓力,許多產業更將難敵國際廠商大舉赴中國投資加入競爭之壓力,而使得中國經濟受到多面之不利衝擊。

但由中國加WTO後之總體數據加以觀察,2002~2004GDP分別成8%9.1%9.5%,且貿易及出超數據持續大幅成長,GDP比重日益提高。2004年為例,其商品貿易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及德國,商品貿易進出口總11,547億美元,成35.7%,出5,934億美元,成35.4%;進5,614億美元,成36.0%,全年貿易順320億美元,服務貿易則尚呈逆差,商品及服務貿易概況如1所示2005年截6月底止,外匯存底高7,110億美元,20012,122億美元增加5,000億美元,預2005全年順差將可突1,000億美元,顯示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而言,並未產生對其貿易不利之影響。 

 

1  中國加WTO前後商品及服務貿易概況

 

WTO未如預期對中國產生衝擊,其可能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加入初期,尤其2005年之前,中國主要產業如汽車僅有局部開放,中國政府尚可以進口配額管制,使得國外產品難以大舉進入。在服務貿易部分,中國開放承諾時點有所差異,醫療及維修等在加WTO便開始執行,而電信、批發零售、金融則16年的過渡期,不同產業開放時程交錯影響,使得初期效應尚不明顯。

另一方面,國際市場近年產生的變化,使得中國進口壓力並未如想像中嚴重,例2002年美國旱災,使得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減輕了中國農產品進口壓力。此外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近年的高漲,加上中國政2004年宏觀調控措施對投資控制等情勢變化,都使得加WTO之後,中國進口成長趨勢並不顯著,反而由於美、歐等主要出口國家及地區經濟情勢好轉,使得中國出口大幅增加,但未來隨WTO開放時程接近,外商加快投資進度,中國各項產業將逐步面臨真正的競爭壓力。

 

WTO後對各重要產業之影響

(一)農業

在農業部分,中國農產2002年貿易順差50億美元,占總順差25%,其原因可能如前述美國旱災,使得當年國際價格上漲,減輕了中國農產品進口壓力。2003年起農業貿易順差雖有所下降,其成因可能來自中國農業本身結構有所改變,農產供給逐年減少,且由於國民所得提高帶動肉食需求增加,致使飼料原料如大豆進口增加,2004年期間由於自然災害影響致使價格上漲,致使農產品順差進一步縮減,加WTO後中國政府雖逐漸減少對農業的保護,但2004年起又擴大了對農業財政的補貼,並減少稅負,因此加WTO後,未來對其農業是否產生衝擊,仍有待觀察。

中國入世WTO後過渡期製造業競爭力服務業轉型國際貿易汽車產業農業補貼金融保險業零售市場開放觀光業挑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