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環境的建構原則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環境的建構原則

張建一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台灣過去被喻為經濟奇蹟,為各國政府取經的對象;然而最近幾年,台灣的平均每人所得增加緩慢,被四小龍其他國家趕過,經濟成長率又不如過去,因此部分國人認為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堪慮,甚至有台灣只要向目前經濟成長最快速的中國全面靠攏,一定可以找到一張長期飯票,從此經濟可以長期發展、高枕無憂的錯誤觀念。本文認為,目前國內經濟發展政策的許多爭議,就是來自於許多人對台灣經濟戰略中,需要考慮的幾個重要因素的誤解,或是不甚瞭解所造成的,而本文的目的,則是希望對這幾個重要因素加以澄清,同時指出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環境的建構原則。

 

小國只要可與他人合作仍有發展機會

台灣是一個小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資源有限,但是在世界經濟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事實。台灣有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鴻海這些世界頂級的公司,在不同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製造上領先全球,在在證明了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千分之四,也不到中國的六十分之一的台灣,亦能突顯其優勢,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潮流中與世界各國競爭。

未來台灣仍不只必須和外國合作才容易進步,合作時也要認清國際趨勢及自己在其中的利益,而找出最有利的方向來努力及合作,而不是一廂情願什麼產業都要發展、什麼產品都要生產,才能使國家經濟長期發展。事實上,我們只要稍加注意,就可發現世界上被認為人民生活最好的國家,如瑞士、瑞典、芬蘭、或者是新加坡,其實都是規模比台灣還小的國家,它們能,我們當然也能。我們該追求的是如何使每位國民能得到更幸福的生活。而瑞士等小國家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小國可能更容易讓全民得到幸福。我們以往作為小國的發展也相當成功。我們的問題只是現在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沉迷於過往以低成本擴大生產的經驗,或者幻想著遙控大國的利益,以致忽略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及升級的努力。

做為小國,我們首先要體認,我們要和別人比的是有多好,而不是有多大。我們要比每人平均所得、每人平均得到的各種生活享受,而不是全國總所得或總生產。在未來的世界裡,只有每人平均所得和生活水準高的國家,才是最好的國家。總量再大,每人平均卻是貧困的國家,並不值人民喜歡或驕傲。

在其他方面的比較,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比別人強。以產業和技術來說,全世界若有1,000種重要的品或技術,我們以全球千分之四的人口,只要能有40種,也就是百分之四的產品和技術領先別人,我們就可說有相當不錯的成就。但許多人卻因看到其他900多種我們不如人,就對國家沒有信心。其實以目前的國際競爭合作方式,1,000種技術都排名世界第十,可能還不如40種世界第一,而其他都乏善可陳的情況。換言之,在產業和技術上我們不能全面當老二老三或更落後者,不過我們要追求的是局部領先,而不可能是全面領先。我們不如別人的地方,我們只要可以和其他國家分工合作就好。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過去台灣在國際情勢及歷史事件的引導下,很巧合經常恰好走入正確的國際合作及產業發展方向。日本人占領台灣,使台灣被迫接受現代的技術和制度,並使台灣能和工業先進的日本本土分工,快速發展農業及農產加工業,並使人民所得及教育水準快速上升。戰後台灣因為物資不足所迫而發展出口,卻又恰逢先進國家開放市場,而其他開發中國家不願加入合作,而能利用先進國家廣大之市場,以及經濟學理中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而使我國工資及所得快速上漲,所得分配也趨於平均。這種成功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很認份地和先進國家合作,一方面發揮了我們的專長或國際比較利益而使生產能夠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也就是將我國工資和先進國家間工資拉平的力量,促使我國的工資和所得快速上升。

台灣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產業發展低成本生產知識型產業差異化結構改革非貿易財國際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