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國家創新系統的表現概況、問題與未來轉型發展方向
李永正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歸納,一個經濟體持續發展與成長主要是靠三股驅動力:原始生產要素投入、生產效率持續提升以及不斷地創新,這三股驅動力亦可用以描述經濟體的三個發展階段。
經濟奇蹟的本質來自不斷突破與創新的歷程
過去60多年,台灣產業結構幾經重大轉變,快速地從一個農業經濟體(1950~1960年代)轉變成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經濟體(1980年代)。在此期間,台灣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土地)逐漸從農業移轉到工業部門,整體生產力也不斷地提升。1980年代末期後,搭配科技研發資源投入與各種新政策措施,台灣又繼續將工業部門引導朝著資通訊高科技製造的方向發展。時至今日,台灣已演進成為一個高度科技化與服務化的經濟體。過去累積創造的經濟奇蹟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與創新的歷程。放眼未來,除了各種新型的生產要素(例如:智慧資本和科學技術基礎建設)和生產效率仍須持續投入與提升之外,發展與成長最重要的驅動力是創新。
創新不只是知識研究、技術開發、新產品推出,它還包括新服務、新流程、新組織方式、新產業、新制度與法規,以及產業、企業、政府、教育體系等成員彼此在這些創新活動中更細緻的分工與互動。創新是藉由重組資源、分工和差異化,達到創造新經濟價值、因應挑戰、滿足需求,以及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國家創新系統的表現概況
我國國家創新系統的表現概況大致可以從資源投入、中間產出、經濟活動的表現觀察。
研發與創新資源投入可以分為兩大類:整體研發經費與研究人員(圖1)。根據OECD與產業技術白皮書資料顯示,在2002~2012年間,我國整體投入的研發經費持續成長,2012年已超過新台幣4,300億元(若以2005年美元計算約240億美元),過去幾年大約維持全球第八名的規模。總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為3.06%,已經超過我國在1998年「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所設定的3%目標。
圖1 2002~2012年部分國家研發經費與研究人力投入概況
從全國研究人力投入的趨勢觀察,過去幾年研究人數約略以4~7%的速度成長,在2012年已達139,000人,大約每1,000人就業人口中約有13位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密度高過大部分OECD國家。
若從近幾年我國研究人員的結構觀察,企業部門有僱用愈來愈多研究人員的趨勢,其中僱用博士級研究人力的比例也呈緩步上升的趨勢。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博士級研究人力仍高度集中於教育體系,比重超過六成以上,在政策上如何提升高階人力對於整體產業科技研發的貢獻實為重要。
國家創新系統、研發強度、附加價值率、ICT製造業、產學合作、技術商業化、智慧財產、服務業科技化、中小企業研發、創業生態系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