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印尼「工業4.0路線圖」談食品產業的雙邊合作
李映霖 (2019/02/14) 《台經月刊第42卷第2期》
印尼近年來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優化本地的製造能量、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因此,陸續推出許多重要政策,包含「加速擴大印尼經濟發展總綱領」(MP3EI)、「16波經濟改革方案」、「工業4.0路線圖」(Making Indonesia 4.0 Roadmap)等,期望透過外資提高本地產品自製率以及生產效率。
經商環境漸入佳境
印尼自2011年推出加速擴大經濟發展總綱領時,即相當重視資通訊產業,並積極發展電信、工業、能源、農業等產業,致力於印尼各地方省分進行總體產業布局。例如在爪哇發展國家工業和服務業,蘇門答臘則以天然資源生產、加工和國家能源儲備為主,峇里與努沙登加拉則規劃為旅遊門戶和國家糧食支援中心。
鑒於印尼政府過往投資經商環境不佳,其申請流程過於繁文縟節與曠日廢時,讓許多投資者望之卻步。印尼政府遂於2015年起,逐步透過一波接一波的「經濟改革方案」(Economic Policy Package)改善相關制度,目前已經進行到第16波經濟改革(注1)。此16波的經濟改革已初步獲得成效,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16年印尼的經商便利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為106名,2017年已提升到91名,2018更提升到72名,2019年則維持在73名。顯見印尼這幾年的經濟改革成果斐然、漸上軌道。
從政策角度而言,印尼政府整體戰略方針為積極扶植國內產業發展,尤其是提升當地的製造能力。因此,除了改善投資環境外,印尼亦因應第四波工業革命的潮流,推出工業4.0路線圖的產業政策。
印尼工業4.0路線圖政策與五大產業
印尼佐科威總統於2018年4月公布工業4.0路線圖,戮力發展食品與飲料、紡織與服裝、汽車、電子、化工等五大產業,目標是吸納印尼60%的就業人口,俾讓印尼於2030年躋身全球前十強經濟體。以下分別介紹五大產業的發展現況。
(一)食品及飲料業
在印尼生產的食品加工製品,主要行銷對象為內需市場,僅有速食麵部分外銷。目前印尼食品業較具生產規模之產品為麵粉、餅乾、麵條、烘培食品;飲料業的主要商品則為咖啡、茶、乳製品。鑒於印尼基礎工業薄弱,食品加工機械設備及零組件遂多仰賴進口,包括製罐機、灌裝機、壓蓋機、裝瓶與裝罐機、油炸機、烘焙機、冷凍設備和真空包裝機等,主要進口國為日、台、韓與中國,亦有部分來自歐洲(注2)。印尼政府表示,對食品與飲料業實施「工業4.0」係有三個階段性目標:(1)期望在2021年前減少對食品與飲料加工產品和農產品原料的進口依賴性;(2)2025年成為東南亞引領包裝食品市場;(3)2030年成為全球五大食品與飲料加工產品出口國,並聚焦於嬰孩食品、包裝速食和營養食品。該政府表示,實施工業4.0後至2025年前,預計能使食品與飲料加工產品出口額,相較2018年估計的126.5億美元,能大幅提高四倍成為500億美元(注3)。
印尼工業4.0、食品產業、農業技術、水產養殖、食品加工、自動化設備、智慧解決方案、食品供應鏈、清真認證、雙邊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