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多元綠能技術:海洋能發展現況與展望
劉子嫣(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4/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3期》
現階段綠能技術仍以太陽能與風能為大宗,且其技術發展與法規政策發展最為完善,但氫能、CCUS、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前瞻能源趨勢不可小覷,可補充太陽能與風能不足之處,取代化石燃料,並加強能源供應之安全性。我國四面環海,蘊藏豐富海洋能源潛力,因此將海洋能納入前瞻能源發展重點,其中以發展波浪、海洋流及溫差發電較具潛力,期成為我國再生能源選項之一,並帶動海事技術力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於2024年11月在亞塞拜然舉辦,全球近200國代表聚焦氣候資金及國家自定貢獻等議題,針對多項具有代表意義之協議進行討論,COP29延續COP28承諾,聚焦化石燃料退出、三倍化再生能源發展,及提升氣候韌性,此外,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抗衡氣候變遷;藉由COP29之發展方向即可得知,再生能源於未來推動碳中和以及2050淨零目標愈顯重要,我國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之一環,若欲維持國際競爭力,需加速再生能源應用、降低依賴化石燃料。
2024年8月我國行政院院會通過「行政院114年度施政計畫(草案)」,為因應國內外情勢變化及國家發展需求,擬定各項政策及計畫,並務實編列預算支應,規劃「國家發展計畫(114至117年)」,將逐步落實賴總統所揭示「國家希望工程」八大施政目標,其中第三項施政目標「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為邁向2050淨零轉型,政府將於2030年前投入新台幣9,000億元預算,引導國內外綠色投資,將氣候變遷的挑戰化為綠色成長契機。內容包含:將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供電穩定、供電安全作為最高目標,依法朝非核家園邁進,也將建構智慧共享的多元綠能;將推動深度節能,促進節能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儲能,並強化電網韌性;將推動數位與綠色的產業雙軸轉型,透過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碳定價與市場機制,引導產業低碳轉型、發展綠色製造及循環經濟;並推動淨零綠生活,促進綠建築、低碳運輸、低碳飲食等。在淨零轉型過程中,政府也將定期公布指引,建立各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協助產業因應趨勢、降低衝擊,並確保個人、社區都有工作機會,推動「不遺落任何人」之公正轉型(圖1)。
圖1 國家發展計畫策略―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24)。
其中發展多元綠能、電力去碳化,以及淨零科技帶動之策略,儘管綠能技術現階段仍以太陽能與風能為大宗,且其技術發展與法規政策發展得最為完善,但透過前瞻能源同時進行,以補充太陽能與風能不足之處,可取代化石燃料,並加強能源供應之安全性,其中氫能、CCUS、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前瞻能源的趨勢與發展不可小覷,而我國作為海島型國家,四面環海,因而具有豐富海洋能源潛力,於2023年也推出我國2030~2050年海洋能政策目標(圖2),以彰顯海洋能帶動我國多元綠能發展地位之重要性。
海洋能、波浪發電、洋流發電、溫差發電、能源轉型、前瞻能源、再生能源多元化、台灣海事技術、能源自主、2050淨零目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