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APEC勞動市場包容性復甦
程明彥 (2022/03/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3期》
面臨造成70年來經濟衰退最為嚴重的全球公衛危機,APEC 21個經濟體攜手合作,期能共同渡過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COVID-19疫情肆虐突顯出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也因此APEC領袖於2020年通過全新的願景:「為亞太地區的所有人民與未來世代,於2040年前建構開放、活躍、具韌性且和平的亞太社群」,亦即「太子城願景2040」(Putrajaya Vision 2040,注1)。在過去的一年之中,亞太地區呈現出逐步復甦跡象,APEC領袖決定利用疫情中累積的經驗,訂定至2040年前的工作項目計畫,成果即為「奧特亞羅瓦行動計畫」(Aotearoa Plan of Action,注2),旨在促進當前貿易與經濟成長,同時執行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政策以支持未來世代。
泰國作為2022年APEC主辦經濟體,設定APEC主題為「開放、連結、平衡」(Open, Connect, Balance),分別對應三大優先領域:向所有機會開放貿易與投資(Open Trade and Investment to all opportunities)、在各方面重啟連結(Restoring connectivity in all dimensions)、在所有面向促進平衡、永續及包容性(Promoting balance, sustainability and inclusivity in all aspects)。隨著疫苗普及,亞太地區也重拾動能與活力,泰國將引領APEC經濟體一同探索由數位經濟、永續性與包容性成長所形塑的典範轉移。
COVID-19疫情對社會、經濟帶來全面向的負面衝擊,人民生計首當其衝,因此在諸多議題中,勞動市場包容性復甦尤為重要。特別是2021年APEC兩大重要文件:雙部長聯合聲明(APEC Ministerial Meeting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領袖宣言(APEC Economic Leaders' Declaration)也分別提及勞動議題。雙部長聯合聲明闡述亞太地區各經濟體,應促進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復甦,同時也呼籲APEC各經濟體應致力確保勞工與社會安全網於應對疫情衝擊時,也能回應變化中的工作與就業,以及全球勞動市場的演進(注3)。領袖宣言則指出,APEC領袖將致力回應COVID-19疫情對勞動市場參與,以及未來工作的影響(注4)。故本文就社會保障、婦女、移工等三大勞動熱點議題,來初步探究推動APEC勞動市場包容性復甦的脈絡。
社會保障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指出,全球社會保障雖已取得進展,但依然有改善空間。具體來說,2020年世界人口總數達78億人,但是其中只有46.9%的人口(相當於37億人)被納入至少一項社會保障措施,其餘53.1%的人口(相當於41億人)則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以區域分布的角度而言,目前區域間的社會安全保障措施涵蓋範圍出現明顯落差。ILO將全球分為五大區域,分別為:歐洲與中亞、亞太區域、阿拉伯國家、美洲與非洲,其中歐洲與中亞,以及美洲的社會保障覆蓋率分別為83.9%與64.3%,高於全球平均(46.9%)。然而亞太區域及阿拉伯國家的社會保障覆蓋率卻僅分別只有44.1%與40%。至於非洲國家,其社會保障覆蓋率則為全球最低,僅17.4%(注5)。
另外,全球目前只有30.6%的工作年齡人口受全面的社會安全制度所涵蓋,意即享有從兒童與家庭給付至老年給付的保障。換句話說,全球目前約有69.4%的工作年齡人口(相當於40億人),僅受部分社會安全保障措施保障,或甚至完全未被納入。目前正值COVID-19疫情肆虐,健康照護、傷病、失業給付等保障顯得更為重要。雖然目前全球2/3的人口擁有公共醫療保險,但區域內的覆蓋率,依然存在相當顯著的落差。事實上,在遭遇傷病時僅有接近1/3的工作年齡人口,其所得受法律保障,同時全球僅有不到1/5的失業勞工,可實際領取失業給付。
APEC、太子城願景2040、包容性復甦、勞動市場、社會保障、女性勞動力、STEM教育、移工權利、性別平等、數位技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