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閒置公共設施之再利用——以高雄市旗津青年旅館ROT案為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閒置公共設施之再利用——以高雄市旗津青年旅館ROT案為分析

蔡志良  (2007/09/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9期》

思索全球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閒置公有資產如何再利用,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以及提升地區經濟之活力,已成為重要課題。國內1970年代引進閒置空間再利用理念2000年公告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後,相關議題與實踐蓬勃發展。而近年來政府所推動之相關公共建設中,仍有許多公共設施發生低度利用或閒置情形,200611月為止,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所公布之列管閒置公共設施,尚98件尚未完成活化。
 

重新規劃將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本文從高雄市政府以促參方式推動閒置公共設施再利用之案例,分析其再利用之方式、開發要件及採用「促參法」模式在實踐過程中衍生之相關課題,利用高雄市旗津青年旅館(附注ROT案為研究個案,如能順利推動,除了可對公共設施之利用及經營模式創造嶄新的模式,更可促進地方繁榮及帶動地區觀光事業。如本案例中座落於地區內人口集中之閒置公共設施,因地點的便利性與都市結構的改變,再重新規劃利用將可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本文所選定分析案例中之建築物主體,原始用途為旗津區公所,在高雄市旗津區綜合發展計畫中被規劃為委外經營之青年旅館,本文將以該建築物之現況課題分析,以及提出相關建議對策等逐一做出探討。

 

本案之相關背景與現況

高雄市以「海洋首都」為城市定位,「國際觀光港市」則為施政主軸方向之一,近年來市府持續推動高雄國際觀光港旅遊線,以逐步形塑「愛河塞納河化、內港大愛河化、旗津夏威夷化」之目標。其中,旗津地區因獨特的地形、地理條件與豐富的觀光資源,成為市府積極塑造的重要觀光據點。北旗津為旗津地區之重要空間發展起源地,留有旗後砲台、旗後燈塔、天后宮、旗後教會等重要歷史人文據點(1)。

 

1 本案例基地位置及周圍觀光景點示意圖

 

旗津區融合商業、行政、居住與文化等機能,以廟前路與通山路所構成的十字型道路為其發展主幹,廟前路與通山路兩旁為整個旗津地區主要的商業發展帶,旗津三路旁之旗津區行政中心為主要的行政機關用地,包含區公所、戶政事務所、衛生所等重要公共機關,另外於旗後街區裡尚保留些許傳統歷史空間與巷弄,保存著舊有的歷史紋理。整體而言,由於北旗津地區為旗津地區主要的入口門戶,交通可即性高,因此本案之建築物主體-旗津區公所,即是位居環繞在旗津地區最豐盛之自然文化及交通的中心地,推動本案將可促進本區觀光事業之空間結構更緊密發展。

此外高雄市旗津地區文化在台灣眾多文化中,擁有極為重要的文化價值與代表意義,也是突顯南台灣漁村特有之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旗津區域為現今高雄市整體發展之最早地區,區域內擁有歷史之生活聚落與文化資源,如果能發展旗津區域內豐富歷史文化建築及自然資源等觀光產業,必能成為高雄市之重要觀光資源,亦能提供更多之就業機會,解決區域內人口外流問題。因此將當地產業的內涵與區域開發目標,引入文化與產業融合更是本案例之產業評估與發展方向。

閒置設施ROT模式公私協力旗津青年旅館觀光發展地方經濟都市再生公共資產活化促參法區域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