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中小企業持續營運計畫之國內外推廣
劉宸晞 (2014/08/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8期》
根據英國顧問公司Maplecroft所執行的「2011年自然災害風險圖譜」(Natural Hazards Risk Atlas 2011)調查,計算各國面臨地震、海嘯、火山、山崩、洪水、暴風雨及野火等天然災害的經濟衝擊,其損失若以美元計算所得出的絕對值來看,美國、日本、中國、台灣被列為「極高風險」地區,而墨西哥、印度、菲律賓、土耳其、印尼、義大利及加拿大等七國,屬於「高風險」國家。再考量各國因應天災的社會、經濟能力時,日本、美國劃為低風險國家,開發中的中國、印度、菲律賓及印尼為高風險區。
國家強度有助減少天災對民眾的影響
該公司沃爾赫斯特教授(Alyson Warhurst)提出分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雖受到天災的威脅,其社會經濟有承受傷害的韌性。經濟強度、有力的政府、良好的基礎建設、防災法規、嚴格的建築法規,有助於減少天災對民眾的影響。
而新興經濟體雖然成長蓬勃,但缺乏降低災害風險的社經條件,應變能力的缺乏,可能影響其經濟成長及發展。此外,建立在國內消費增長上的經濟成長,如印度相對購買力增加的同時,暴露在天災下的風險絕對值亦相應增加。
基於以上原因,台灣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在2009年向APEC提出中小企業危機管理計畫(APEC SME Crisis Management Center),除了計畫順利通過外,並於2010年在台設立第一個APEC中小企業危機管理中心。其目的主要是監控危機對中小企業之影響,及時提供因應資訊、訓練中小企業掌握全球趨勢與因應危機能力、召開研討會討論全球情勢與挑戰之因應、研究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危機並提供對策、提供中小企業危機預防與處理諮詢服務等。
在過程中可以發現中小企業受限於本身資本較少、國際貿易法規資訊不透明與運輸成本無法降低等問題,國際業務拓展不易。再加上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天然災害如地震、大雪、洪澇、乾旱等,造成國際運輸或產業供應鏈斷鏈問題,中小企業更是深受其害,顯見天然災害已成為影響APEC中小企業商業運作的重要因素。
有鑑於此,我國於2011年第一次資深官員會議(SOM1)提出「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天然災害緊急應變,以便捷化投資及貿易」(Improving Natural Disaster Resilience of APEC SMEs to Facilitate Trade and Investment)之多年期計畫,獲得眾多會員體支持,並獲得APEC預算審查委員會同意補助三年經費,合計約新台幣1,200萬元。
由日本311大地震、泰國洪災及2013年菲律賓發生嚴重風災的經驗可知,亞太地區的資通訊科技、物流及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鏈易受天然災害影響,造成中小企業營運中斷,甚至倒閉等嚴重後果,以此三產業作為標竿,制定企業持續營運計畫最佳範例,推廣、協助導入中小企業持續營運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 BCP)概念及運作模式,以提升亞太地區中小企業對天災之復原力。
為強化中小企業因應天然災害風險之抵禦力,提升其緊急應變與加速復原能力,以達長期獲利之經營目標,我國自2012年即與國際各單位合作,由專家小組進行聯合研究,針對APEC區域中小企業因應天然災害之需求及現況進行調查。經過一年的努力,APEC中小企業危機管理中心(APEC SCMC)集結各方專家報告,彙整研擬出「APEC中小企業持續營運教戰手冊(Guidebook on SME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並持續翻譯成不同語言提供各國中小企業使用。
中小企業、持續營運計畫、APEC、供應鏈管理、風險評估、危機應變、企業復原、災害防治、國際合作、商業韌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