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立足荷蘭,前進歐洲、連結世界
施冠宇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荷蘭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約占國民生產毛額70%,以貿易與運輸服務業最為發達,跨國企業在荷蘭的主要活動包括業務中心、歐洲發貨中心、歐洲控股公司與歐洲總部等。擁有許多世界級的跨國企業,如飛利浦(Philips)、聯合利華(Unilever)、殼牌石油(Shell)等。而農業方面也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荷蘭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及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Schiphol Airport)並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門戶之一。荷蘭位在歐洲的前哨,雖然國土海拔很低,一半的面積低於海拔一公尺,但卻能克服自身的缺點,並創造地理的價值與優勢,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經濟變化中,持續扮演關鍵的地位,足以作為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學習與效法的對象。
全球化的風潮下,經貿交流日益增加,國際經濟情勢瞬息萬變,而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加速進行。由於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各國基於本身利益的考量,積極從事區域經濟整合的工作,形成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我國面對許多國際經濟環境的挑戰,為求台灣經濟的生存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除努力與主要經貿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走出世界,也積極改變自身的投資環境,進一步的以自由貿易區來創造條件與優勢,讓世界走進台灣。
荷蘭貿易的歷史與發展
荷蘭人很早以前就從事貿易的活動,也了解貿易的重要性,在17世紀就已成為航海及貿易強國,並於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和貿易據點,過去也曾經營過台灣,透過將東西方各地的商品與原物料交易,支撐起富足的國家。雖然在17世紀末因先後與英國和法國交戰失利,甚至被占領而衰落,但荷蘭人對貿易的重視並沒有就此消失。在二次大戰後,從德國的占領中解放,荷蘭經濟又開始邁向繁榮。首先,荷蘭與鄰國比利時、盧森堡於1947年正式結為關稅同盟,1960年又進一步成為經濟聯盟,都是加強彼此間的貿易與服務的往來,而整個歐洲更以此為基礎來推展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先後有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以及1958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加入了西德、法國和義大利,也是後來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簡稱EC)的前身,也進而成為目前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荷蘭從最初就扮演著重要的推手,也是認清本身的條件來積極創造貿易優勢的地位。
荷蘭的現況與優勢
荷蘭目前人口約1,658萬,國土面積41,528平方公里,屬於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鄰近國家皆為歐洲工業發展大國,包括英國、法國和德國,但荷蘭人致力於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政府及民間部門重視物流配銷產業,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和加強交通運輸與倉儲的建設,促使其他國家必須仰賴荷蘭作為原料或是商品的進出口轉運站,並吸引許多跨國企業進駐。根據2011~201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表1),荷蘭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七名,在歐元區僅次於芬蘭(第四名)和德國(第六名)。
表1 2011~2012年全球競爭力指數與排名
2010年全球的商品出口排名荷蘭為第五位,僅次於中國、美國、德國與日本,出口值為5,733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5%,而全球商品進口排名荷蘭也位居第七名,僅次於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法國與英國,進口值為5,169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7%(表2)。在2010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排名中,荷蘭在出口排名第九名,出口值為1,130億美元,進口排名為第十名,進口值為1,060億美元(表3)。而荷蘭在歐盟27國間的貿易餘額排名則為第一名,足以證明荷蘭在全球貿易的重要性。
鹿特丹港、自由貿易、轉口物流、外商投資、稅制優惠、荷蘭經濟、全球競爭力、物流樞紐、航空城、產業發展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