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基改創造非基改價值?!非基改作物溢價之探討
許嘉伊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為了提高作物產量,開發可以抵抗病蟲害與逆境的新品種,或是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人類運用生物科技發展出基因改造植物,以加速達成上述目的。目前已有些基改作物被大量種植,並且進入食品供應鏈中,於此情形下,供作食用的作物就可大致分為非基改與基改兩大類。前者是指一般傳統認知的作物,未使用基因改造技術,不論是食用或其他用途,大眾普遍接受度高;而後者則因為存在環境安全、食用安全,甚至是宗教上的疑慮,不僅各界對其認知不同,而且民眾的接受度也出現分歧,也有堅持反對的團體。
有鑑於此,各國政府以法規進行管理,並祭出各項標示規定,力求以科學為後盾,達到資訊公開,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目的。在如斯時空背景下,當基改作物被製成食品上市,消費者可依其本身的認知與信念,選擇是否購買含有基改成分的商品,因而左右了食品業者的原料選購標準。就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如果市場充斥基改食品,但又希望買到非基改的商品,那是否願意多花錢以滿足自己的選擇?相對的,就食品業者來說,是否會為了塑造不含基改的形象,而願意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原料?本文以大宗作物的交易價格,於當前的情境下探討,非基改作物是否獲得食品與飼料廠的青睞,具有溢價的空間。
基改VS.非基改
基改作物自1996年種植以來,至2010年已邁入第15年,於此期間,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也由170萬公頃快速成長為87倍,增加至1.48億公頃。其中四個大宗的基改作物為大豆(基改種植面積7,330萬公頃)、玉米(4,680萬公頃)、棉花(2,100萬公頃)、油菜(700萬公頃),而各種作物中,基改占其總種植面積的比重分別為大豆81%、玉米29%、棉花64%、油菜23%(圖1),以基改大豆的種植面積及比重最高。儘管基改作物種植範圍已快速擴大,但由於部分消費者認為其對於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仍存在風險,加上許多國家採行食品強制標示基改成分的規定,為了避免被貼上基改標籤,有些食品廠商與飼料廠商選擇,只採購來自非基改的原料,使得市場上存在對非基改食品與飼料的需求,而這樣的現象在基改作物接受度低的國家更加明顯,例如歐盟與日本。
圖1 基改作物全球種植面積及比重
除了基改與非基改兩大區別外,另外還有一類為有機農產品,及其衍生的有機食品。有機農產品有其特殊的栽種要求,儘管各國的規定不同,但大致皆為不准使用化學農藥肥料,而且禁止為基改食品。有機市場雖然規模仍小,但卻是快速成長的區塊,根據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報告指出,近年來經過認證的有機農地逐年增加,2009年全球有機農地規模約3,720萬公頃(相當於全球農地的0.9%),年成長率為5.7%,若相較於十年前(1999年)則面積已增加2.38倍。2009年有機農地約62%為牧場與草地,15%為可耕地(例如栽種穀物、青貯、蔬菜),6%栽種多年生作物(例如咖啡、橄欖、可可、堅果、葡萄等)。市調公司Organic Monitor估計,全球有機食品與飲品市場由2000年的180億美元,以年複合成長率13%的速度增加,至2009年達549億美元,其中歐洲及美國為兩大市場所在,各約占全球規模的45%(歐洲又以德國14.5%,法國7.5%為首),其次則為日本。
如上述,隨著生產量成長,基改作物進入食品供應鏈的現象持續增加,然而仍有高所得地區的供應商或消費者傾向拒絕基改作物,轉而選購非基改食品或有機食品。由於有機農產品標榜無毒、天然,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然而昂貴的栽種成本也反映於高貴的售價上。以美國農業部公布東部玉米帶作物價格為例,相較於非有機穀物,有機黃玉米及有機大豆於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間,不論是食品或飼料等級,各種有機穀物品項的均價,大致都有100%以上的溢價(圖2)。有機食品雖然帶來高附加價值,但仍屬於小眾市場,而且市場以高所得地區為主。於有機市場以外的部分,隨著基改作物種植增加,部分非基改作物的供應也相對受到排擠。在消費者傾向排斥基改產品的地區,部分食品廠商與畜禽養殖業者,宣稱會堅持使用非基改原料及飼料,然而,於基改作物增加速度大幅高於非基改的情況下,採購非基改作物的壓力也會提高,加上若要嚴格管控非基改穀物的品質,還會額外增加成本。目前基改品種占大豆種植比例高達81%,非基改大豆的數量將逐漸有限,而且大豆的主要用途為食品及飼料,正是消費者最關切的領域,因此首先以大豆為例,探討於自由交易的市場機制下,非基改大豆的價格如何反應。
基改作物、非基改大豆、有機農產品、食品安全、消費者偏好、身份認證(IP)、溢價幅度、市場需求、強制標示、供應鏈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