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經濟:新年之新思考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鑒執行主編) (2011/01/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期》
2010年的中國經濟回顧
2010年是中國「十一五」時期的收官之年,在過去十一五的五年間,中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積極探索和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增長的動力得到了提升,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政府職能出現了轉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深層次的矛盾需要解決,潛在的風險需要化解。
按照2010年10月發布的國民經濟統計資料,2010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注1)。通常第四季度經濟將會有更快增長,因此整體而言,2010年的經濟增長將會超過10%,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投資保持強勁增長。前十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6.5%。從行業來看,非金屬礦採選、製品業、鐵路運輸業同比投資增長都超過20%以上;有色金屬礦採選、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投資增長超過30%(注2)。
其次是消費方面,在投資持續攀升的同時,消費也呈現上升趨勢,2010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18.4%(注3)。20世紀九○年代以後,消費與GDP的比率一直呈下降趨勢,2004年下降到最低點,而隨著這幾年中國國家政策的調整,出臺了一系列提高收入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消費開始逐步上升,但仍然處在低位,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特別是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收入和消費偏低。
其三,在進出口方面,2010年1~10月進出口總值23,934.1億美元,較2009年同期增長36.3%,進出口規模已經超過2009年進出口總額2.2萬億美元。從全年情況看,進出口會保持較高的增長趨勢。
總體而言,由於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均處於高位發展,2010年的中國經濟依舊維持高增長態勢,而推動這一高成長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目前處在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以及國際化的多重疊加推動過程中,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從2010年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來看,中國政府正在致力於社會經濟發展回歸常態,但鑒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實體經濟對貨幣供應量的巨大需求,必然導致經濟和物價的過快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調整和限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對201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在未來十二五的五年間,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進入了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宏觀經濟發展的大勢尤為重要,並且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的思考。
(一)宏觀經濟運行需要重點關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良好的趨勢明顯,並且向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複雜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然還面臨著六大「兩難」問題。一是宏觀政策面臨兩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如果退出太早經濟可能下滑,如果退出太晚又會加大通膨壓力。二是人民幣匯率面臨兩難。人民幣如果升值過快,出口形勢就可能惡化,就業壓力可能增大;如果不升值,又會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也有可能造成熱錢大量流入。三是外貿出口面臨兩難。當前,既要增強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又不能再走過去過度依賴出口的老路。四是物價問題面臨兩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資源價格要上調,但又要化解物價上漲的壓力。五是收入分配改革面臨兩難。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就需要提高勞動者的收入,但相應地就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六是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不調控高房價可能引發社會問題,但房地產若出現大萎縮也會影響經濟增長。
2011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世界經濟前景仍然撲朔迷離,中國經濟在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諸多困難之後,依然還面臨著異常複雜的形勢。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尤其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影響:
十二五計畫、通膨壓力、人民幣升值、房市調控、節能減排、內需擴大、經濟轉型、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社會建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