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國民黨提出的「黃金十年」,或是民進黨提出的「十年政綱」,咸信對各項財經議題的見解都極為深入,兩黨也都有執政經驗,問題重點是執行力。儘管大部分選民對兩黨政見的內容不會過於關注,但與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財經議題則會切身感受,尤其是對執政者在生活品質提升方面的治理績效更為重視。生活品質提升的含意甚廣,舉凡居住環境良好、治安良好、生活安定、所得提高、健康照顧良好等項目都包括在內。即使像生活品質提升這樣的目標看似簡單,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卻涉及到國內相當多而複雜的層面,也受到國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
就國內因素而言,如同經濟學原理所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為快速經濟成長、維持充分就業、縮小貧富差距,以及維持物價穩定。即使同時達成這四項目標,也未必就完全等同表達生活品質的提升,因為追求經濟成長可能帶來高汙染、耗資源,造成對環境的大肆破壞。何況這四項目標有可能是相互衝突的,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果,可能使貧富差距擴大;維持充分就業反而可能有促使通貨膨脹發生之虞。就像台灣目前的經濟現況,雖物價穩定,但失業率偏高;經濟持續成長,貧富差距則日益擴大。
就國外因素而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跨國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迫使為之代工的我國產業外移,紛紛布局新興市場。在工資均等化效應下,全球化使有專業技能者所得提高,但卻損害低技術人力所得。因此,全球化不僅導致我國產業外移,造成長期結構失業人口增加,也造成貧富更不均。加上,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正如同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金融不穩定假說」,經常誘發較高風險的融資行為,是引發過去多次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主要因素。一旦全球經濟衰退,我國出口即受到影響,失業率就會上升,所得分配也跟著惡化。
近來希臘、義大利、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豬五國」的主權債信惡化,輪番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趨緩。歐債危機不同於過去的金融危機,歐洲國家債台高築,可能需要長期的調整;美國經濟也同樣陷入減赤的長期調整。歐美出口市場的成長將不如過去,我國習以出口帶動成長的策略,勢必遭受嚴峻的挑戰。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的增加幅度,遠不如實質GDP的成長幅度,國民難以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成果。未來在歐美債信危機的影響下,經濟成長將更不如預期,這意味著政府在促進經濟成長之外,更需要加強像經濟福祉之類的目標,才能滿足國民的期待。另外,地球自然資源的大量耗盡,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各地的氣候極端異常,頻頻爆發天然災害,對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我國自然資源有限、能源又依賴進口,更應珍惜保護自然資源,並重視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以減輕汙染。因此,我國租稅結構宜朝有益於國家福祉的方向積極轉型。
不否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但因為GDP的評估過於狹隘,忽略了有助於社會和諧的貧富不均指標;GDP只衡量流量而未權衡存量的缺失,例如:經濟成長是以天然資產的消耗為代價,對野生資源(森林、物種、礦產)及自然系統(空氣、水、河流、土地、湖泊、海洋)等生態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在衡量GDP時,反而是成長的,對環境災變的因應支出也是一樣。而貧富不均與剩餘的天然資產,是與未來國家福祉及國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重要指標。當然,還包括生命中最有價值,但卻沒有經濟價值的事物,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資源,包括:時間、能源、智慧、經驗、組織及技能,以及愛、憐憫、照顧、互助、教學與學習等關係的人力資源,更是社會與市場經濟的基本。
政府若要擺脫無感成長的束縛,必須同時加強國家的經濟福祉,才能對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或生活品質的提升真正有所幫助,國際上有許多衡量方法值得加以參考。例如: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比較國家之間生活條件的重要工具,作為發展或引導社會政策與計畫之用。HDI的指標係以能力為基礎,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享有長壽及健康的生活、獲得知識,以及取得提升生活水準的資源。近來,不丹以國民幸福指數(Gross Domestic Happiness, GDH)取代GDP,亦廣為人知。
另外,又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為英國發展了一個指數,稱為永續經濟福利指數(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其估算方法為從GDP的總消費支出加上家庭內工作、提供消費者耐久財的服務、州教育及健康支出,減去貧富不均、通勤、交通事故、汙染、資源耗盡及長期環境傷害。新經濟基金會也提出衡量不同社會幸福的指標,稱為快樂行星指數(Happy Planet Index, HPI)。快樂行星指數是以福祉所導出的生態效率來衡量人類福祉,也就是在一個社會中,福祉相對於資源消費的比率,其衡量標準則由生活滿意度、平均壽命及生態足跡等三項評比指標構成。
主要構成經濟福祉的指標大多與生態環境維護有關,雖然執政當局重視節能減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政策,但多年來為減輕國民生活負擔,特意壓低汽油、電力及自來水等能源價格,以致這些政策成效有限。汽油、電力及自來水價格長期偏低的結果,造成這些能源的過度使用,同時多製造空氣汙染、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無法補貼生產再生能源,以及任由水管漏損卻無力汰換更新,浪費寶貴的水資源,難道不損及國家福祉,進而降低國民的生活品質?
要節約能源資源的使用,價格必須合理化,最好的做法就是課徵綠色租稅,例如:生態稅或能源稅。租稅的功能,除了社會融合、社會公平、經濟效率之外,鼓勵環境永續性亦是同等重要。課徵綠色租稅的目標就是遏止汙染和改變行為,尤其是會導致非再生資源的非永續性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整個經濟內勞力與資源間的關係。在現行稅制下,對就業所創造的價值課稅,反倒是對生態環境有害的行為不需課稅,無法創造以福祉為導向的經濟社會,要擺脫無感成長的枷鎖,則必須從改變租稅結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