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進擊的小巨人——淺談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機會與挑戰
蘇信瑋 (2020/08/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8期》
中小企業國際化之歷程為由原本的在地經營走向國際市場,以及隨著涉入程度加深,同步調整企業內部作業的過程,包括透過出口、授權或特許方式,將產品或服務銷售到外國當地市場,以及與其他外國或本土企業透過合資,或者是獨資的方式建立在海外的服務或生產機構,擴大企業營運與市場規模,並強化企業的競爭能力(附注)。
國際化為企業營收成長與擴張市場規模的重要途徑,而整體企業與產業的發展會逐步帶動一國經濟發展與人民所得提升,因此在過去企業的國際化,尤其是如何協助較缺乏資源與經驗的中小企業跨越國際門檻,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重要經貿組織如OECD、APEC等,以及各國經濟貿易與產業領域的學者專家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
台灣中小企業國際發展現況與成功特質
台灣為海島型國家,人口與市場受到先天環境的限制,因此國際化對企業而言,遂成為出口拓銷與海外投資布局,及許多追求永續經營與成長的中小企業經常採取的策略。以我國經濟的火車頭製造業為例,製造業中小企業出口值約占總銷售額的22.6%,而大型企業的出口值占總銷售額比提升到57.5%,可知國際市場拓展為過去許多中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必經過程。以下先就中小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兩種主要方式:出口與海外投資,探討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狀況,同時瞭解過去成功的中小企業所具備的特質。
(一)中小型製造業與批發零售業合占中小企業九成六出口值,中國為主要出口市場
分析2019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中小企業出口數據,我國中小企業出口以製造業為主,約占整體中小企業出口值的69%;批發零售業排名第二,約占整體中小企業出口值的27%,兩產業含括超過96%以上的中小企業出口值。而製造業中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與金屬製品製造業為中小企業製造業出口的三大主要次產業,加總起來約占中小企業製造業出口的58%。
另一方面,在出口國家上,依據洪志銘(2020)在對中小企業出口國家樣態的調查,近年我國中小企業與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出口市場以中國為主,分別占出口比例的34.4%與27.8%,再其次為新南向18國與美國,前三大國家地區加總約占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出口的七成,顯示中國、美國以及新南向國家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拓展行銷的重要性。
(二)近年部分中小企業逐步轉為大企業國內供應鏈的間接出口模式
根據2019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出口值在2018年占整體企業出口總額的13.68%,雖然比起前一年的14.23%略微下滑,但實際出口值新台幣1.45兆元,卻是2015~2018年來的最高(附表)。而將時間拉遠到2010年,整體企業出口值由2010年至今實際上沒有明顯上升或下降的變化,而中小企業出口值下降,大企業出口值上升,與近年被討論的原本自行出口的中小企業,轉型為國內大企業供應鏈一環之間接出口趨勢吻合。
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數位轉型、供應鏈重組、客製化服務、企業形象、電子商務、數位貿易、研發創新、政府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