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健全學術支援產業研發創新體系
張婷媛 (2005/04/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4期》
學術商業化是升值契機?抑或貶值危機?
我國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於今年元月舉行完畢,這四年才舉行一次的全國性會議議題內容,共分有六項議題,其中就有三個議題與蘊育著國家人才及研發能量的大學高教體系息息相關。全國科技會議中第一議題:「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資源有效運用」、第二議題:「加強人才規劃運用,堅實科技人力資源」、第三議題:「提昇學術研究水準,發展特色研究領域」等在今年的主題中,由各政府部門推出重大創新策略,充分就大學的環境制度、組織改造、人才培育、研發創新、到產學合作全盤進行討論,以期望在未來的六年內,國家整體競爭力,能快速整合大學高教體系的人力、知識、技術、設備等資源,足以扮演「突破創新」者的角色。大學在國家科技研發中的關鍵角色日益受到重視,不僅這幾年在國際間成為熱烈的討論對象,「科技研究」及「人才培育」問題也是國內近年來引發各界重視的議題,由政府宣布的五年500億輔導國內一家大學進入前百大國際知名大學之列,到最近大學商業化角色的妥適性討論,無一不是環繞著以大學為主題的爭議。
大學的任務主要在於研究、教學、服務,是創造知識、培育人才的殿堂,各國政府對大學高教系統的期待,有些只強調研究及教學的角色,有些則強調服務以創造大學的知識價值。經過歷史的演進,最近這幾年來的趨勢是美國大學商業化的模式,備受重視,雖然大學應否商業化爭議不斷,但是以每年大學國際績效表現而言,顯而易見的是:(1)全球公布前十大大學以美國占半數以上;(2)美國大學為聯邦政府吸取來自政府部門以外,為數可觀的研發資金來源,減少對政府財政的依賴;(3)美國大學培育的研發人才成為產業間炙手可熱的爭取對象;(4)美國大學品牌行銷策略創造了國際大學的知名度,大學研究也成為國際爭相合作的研發夥伴;(5)美國大學基礎創新型的專利產出,以質量而言,鞏固其產業市場優勢,也相對提昇其國家科技競爭力。所以美國學術在國家科技研發已扮演重要的角色,並引起各國重視效仿,即便是國際間對大學角色任務的定位至今尚難有定論,但至少美國大學高教體系的研發成果,是國際間有目共睹的事實。
美國大學商業化模式,主要以私人經費運作大學系統,具有高度之自由競爭,近年來大學角色地位走向商品化及行銷化,是否對美國大學培育英才、致力科學研究的基石造成莫大衝擊?學術商業化是升值的契機?或是貶值的危機?目前仍無定論。不過,近五年來國內高唱的大學任務,眾說紛紜,高等教育系統是否可暫且無視於國家科技競爭力之需求,關起門來單純致力於人才培育及基礎科學研究;或者應效仿美國大學積極以服務企業為前提創造產業經濟效益,本文中,將以歐美及亞洲先進國家為例,探討台灣高等教育應有的思考及定位。
學術商業化、產學合作、創新研發、大學排名、基礎研究、技術移轉、政府補助、企業支持、知識應用、教育品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