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地緣政治影響下的產業供應鏈調整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地緣政治影響下的產業供應鏈調整

唐豪駿  (2023/01/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期》

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從一開始就是既有霸權對於潛在崛起強權的抑制,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事實上攻擊方仍相對取得「兩百」的優勢,因此,必須要從政治的觀點,探討美國對中持續的貿易戰,以及不斷升高的科技戰、俄烏戰與台海矛盾。鑒於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強化半導體的自主供應鏈,這些國際合作皆有助於穩固台灣的「矽盾」,提升台灣的安全,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成為地緣政治下的重要節點,以確保半導體的穩定供應。

 

「地緣政治」這個詞在近幾年成為熱門的關鍵字,因為自美中貿易戰以來的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夾雜了「政治」的因素。因此,在探討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進程與雙方攻防的動機,了解美、歐、日、韓、中等主要國家為何競相發展半導體自主供應鏈,乃至於企業應如何因應產業供應鏈重組進行全球布局,皆須將政治納入考量,從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的視角進行分析。

 

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在新一輪產業供應鏈調整中逐漸浮現、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的地緣政治對抗,以及俄烏戰爭帶來的全球影響等,皆可理解政治觀點於國際政經局勢的重要性。

 

從政治觀點理解國際政經局勢的重要性

的陸權論與海權論之辯。前者強調控制「世界島」(歐、亞、非大陸)便能掌握世界;後者則強調控制海路要道的重要性。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觀之,中國提出之「一帶一路」戰略,明顯是透過「一帶」掌握從東亞一直到歐洲的陸權,並以「一路」貫通自南海至地中海的海上通道。由於「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經過麻(Alfrel Taylor Maham)與馬漢(Harold Mackinder)世紀末就有麥金德19雖然地緣政治在近年來不斷被提到,但事實上鮮少有人真正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角度說明地緣政治在國際經貿與產業供應鏈上的意義。地緣政治係從地理的角度研究國際政治,早在六甲海峽、南海,直至東海的海路要道,同時也是日本、韓國及我國等東亞國家的「海上生命線」,因此,日本顯然不樂見中國的影響力隨著一帶一路往東南亞、南亞擴張。

同樣的,美國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更是充滿疑慮,尤其是2017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更展現了「萬邦來朝」的氣勢,促使美國必須對不斷擴張影響力的中國進行抑制。如果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理解美國在2017年8月對中國啟動的「301特別調查」,以及在2017年11月,川普在越南峴港出席APEC峰會時首次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S)才能明白,無論是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從一開始就是既有霸權對於潛在崛起強權的抑制。既然是按照權力政治的邏輯,那考量的就不只是經濟利益;從現實主義相對利益的考量,那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事實上就是自己相對取得了「兩百」的優勢。即便美國企業可能在貿易戰中受傷,但若能換取中國的科技發展延滯五年,甚至是十年,進而維持美國的科技優勢與霸權地位,那從政治計算絕對是值得的。

地緣政治產業供應鏈半導體自主供應鏈韌性印太戰略區域經濟去全球化短鏈布局俄烏戰爭貿易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