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科技政策的省思與建言
李煥仁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科技政策是政府為促進科技有效發展,達成國家整體建設目標,所採行的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針。政府自民國48年即開始制定相關的科技政策,作為發展相關科技與產業技術的重要依據與方向,國內產業政策從保護、獎勵調整為以市場競爭政策為主,科技政策主軸也從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朝向更深一層的自主創新研發、創造智財價值等推動,並引導國內將有限的研發資源進行有效分配與運用。
回顧過去,科技政策隨著環境與時間變化而因應調整,透過研發創新能量累積孕育,對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科技政策範圍涵蓋產業經濟、人文層面、永續發展、替代能源等不同面向的課題,但鑑於國內科技目標一向以產業發展為主軸,因此本文主要從產業經濟面向分析對科技政策問題的觀察與建議,其他關於能源、永續發展等面向之相關課題,則將於本專題其他相關文章中探討。
現狀與趨勢
我國科技政策經過幾十年來的持續推動與演進,在創新研發投入與科研成果上建立了相當的基礎。在投入面,研發投入的總金額及占GDP比重近幾年持續提高,1997年時占GDP的1.7%,2006年達2.58%,現行政策則以3%為目標,這樣的投入水準幾乎已達到先進國家相同水準;在產出方面,專利數量相當程度代表創新成果,被視為最重要的產出指標,而我國在美國的專利獲准數量連續八年名列全球第四。以上的訊息似乎顯示,國內整體科技創新投入的努力與成就,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而言其實並不差。
但是,從實質面上觀察整體科技創新的成果,則可發現我國科研成果仍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成長引擎。例如:從總體經濟表現觀察,我國每人GDP在1992年即已超過一萬美元,但近年呈現停滯狀態,在14,000~16,000美元之間起伏,至2006年只達到16,030美元。另外,我國對外技術貿易逆差金額逐年擴大,達成技術自主目標仍然遙遠。上述科研投入對於經濟實質面的貢獻,也往往成為外界質疑科技政策的焦點。
建構符合多數人期待的科技政策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而我國在相關政策施行與運作顯然還有許多精進的空間。針對此一重要課題,本文將從科技政策發展方向與現狀觀察著手,使相關問題能夠聚焦,並就主要問題提出對策與建言。
(一)發展新興產業/產業價值創新
發展新興產業/產業價值創新是我國科技政策長期投入的方向,繼資訊、通訊相關領域之後,有關知識型服務業、生技醫藥產業、智慧生活產業等,近幾年受到更多重視。然而就現況而言,國內產業研發投資高度集中於資通訊領域,其他領域所占比重則偏低,而服務業研發比重近年來更是不升反降,此相關發展趨勢實需密切注意。
(二)科研經費擴增與有效分配利用
我國科技政策強調,政府科研投入經費每年10%成長,並激勵民間研發投入,希望達到全國研發經費占GDP之3%目標。科技經費分配之原則與優先順序是相當重要的政策焦點,目前資源分配重點包括:規劃國家型科研計畫之預算比例、策略性工業預算分配、知識服務業預算分配、傳統產業創新研發預算分配等。未來,並計畫增加對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的技術升級,其補助至占科專經費的30%。而就政府科研經費分配趨勢顯示,主要偏向於以固定比例分配到各領域,並將政府研發補貼更貼近企業需求的層次。
科技政策、研發投入、產業創新、產學研合作、全球創新中心、政府與民間合作、國際合作、研發資金、創新生態系統、政策評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