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數位製造所引導的產業經濟轉型
黃羽慈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2011年經濟學人雜誌將3D列印技術喻為第三次的工業革命技術,帶出了「數位製造」(Digital Manufacturing)一詞的概念。數位製造一詞的興起,最早源自於麻省理工學院Neil Gershenfeld教授提出的FabLab之概念。然其所代表的不僅是只有3D列印技術的運用,亦涵蓋了如數位電腦機床(CNC)、雷射技術等所有「數位化」的工具;再加上資料庫的建立、數位化的材料與生產過程,形成一數位製造的生態。數位製造的出現,不僅會改變傳統的生產流程,更將延續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帶來更大的網路效益及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進而改變過去的產業結構,形成產業經濟轉型。
引領全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全球製造業進程由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漸漸走向20世紀初的製造業革命,形成了透過大量生產以降低長期平均成本的規模經濟。隨後直至20世紀下半葉,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網路日漸普及、訊息傳遞變得簡便快速,進而開啟科技服務化的關鍵性革命。然而,在當前全球以科技服務化為主要導向之趨勢下,催化了體驗經濟與社群經濟的形成,使得設計與製造更加貼近需求端,衍生出更多樣化的應用服務,形成製造端與服務端產生水平與垂直整合之現象。進一步伴隨著3D列印技術不斷精進與購買成本的降低,使得青年微型創業與小量客制化產品之熱潮興起。
3D列印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規模經濟的概念,不再需要以大量生產來降低其長期平均成本,而是僅需透過3D列印技術,即能立即生產自己想要的產品,且不管其生產規模之大小為何,其長期平均成本皆呈現固定的形式。也因此使得青年創意更易被實現,促成更多小型創業的誕生;同時,小量客制化產品也將更普及化,滿足長尾理論的後端需求與小眾市場。未來,數位製造將成為主流趨勢,除滿足大眾市場之外,更能提供小眾市場更多元化的客制化服務,無疑將更加貼近消費者之需求,創造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帶動製造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先進國家策略推動
當前許多國家皆紛紛投入於3D列印產業的政策擬定,希冀藉此帶動國家整體經濟成長,以下將就美國、德國、日本與韓國進行相關策略介紹及各國政策推動比較(附表)。
數位製造、3D列印、工業4.0、微型創業、長尾理論、自造者運動、製造業轉型、客製化生產、平台經濟、FabLab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