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服務業因應ECFA的新課題與新思維
吳閔鈺 (2011/01/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期》
簽訂ECFA後兩岸經貿關係得以正常往來,以往視中國為低端供應鏈的延伸,隨著中國經濟規模逐漸壯大及經濟結構逐漸向內需市場靠攏,社會對中國的觀點同樣有所轉變。特別是我國外向型服務業者已隨著市場轉向,視中國市場為一項資源,一個可成就產品服務創新、市場面人才與品牌發展的孕育之地。另方面來說,以台灣市場為主的內向型服務業者,隨著開放陸客與陸資來台逐漸感受兩岸經貿開放政策,未來如何調整以因應更多的產業活動與消費人口,亦為重要的課題。本文首先說明ECFA服務貿易早收清單內容以及現階段台灣服務業的結構,再者依業者訪談與座談會的方法,來說明台灣服務業因應ECFA的新課題,最後結合上述加以說明台灣服務業因應ECFA應有的新思維。
早收清單雙向開放程度有限
根據2010年6月29日台灣與中國所簽定的ECFA之服務業早收清單來看,中國對台灣開放共11項的服務業別;台灣則對中國開放八項的服務業細項部門。若僅觀察開放的非金融服務部門,則台灣與中國皆對雙方開放八項服務部門(表1);但雙方所開放的業別則有差異,因此早收清單雙向開放程度有限,未來需逐步協商才可加大服務業開放力道。
表1 台灣與中國早收清單開放項目之比較
台灣與中國雙向開放的業別大致為研發服務業、會議服務業、專業設計服務業、視聽服務等;但當中有細節上的不同,如台灣對中國全面開放研發服務業,但中國僅對台灣開放研發服務業中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發;專業設計服務業方面,中國對台灣全面開放,但台灣僅對中國開放專業設計服務業之其他專業設計服務業(亦即不開放室內設計業);視聽服務則在於開放程度上的差異,台灣對中國開放十部中國電影片,中國則對台灣電影無進口配額的限制。
其他則為單向開放的業別,中國對台灣開放會計、審計和簿記服務、計算機及相關服務、醫院服務,以及飛機的維修和保養服務;台灣則單向對中國開放展覽服務、經紀商服務(活動物除外)、運動及其他娛樂服務與空運服務業之電腦定位系統。
台灣整體服務業近十年成長動能有限,但特定部門卻成長顯著
(一)醫療照護、支援服務與住宿餐飲等部門成長顯著
觀察台灣GDP各業別的組成,自1980年代迄今,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呈現平穩上升,且相較於製造業增幅更為顯著,特別在1986~2001年間,服務業的成長幅度特別顯著,服務業占比此期間由48.7%大幅上升至69.4%;但近十年來,卻不見顯著的增幅,2009年的占比與2001年相同。進一步觀察近30年服務業中各部門的增長情形,以批發及零售業為最大占比部門,2009年占比為31.6%,其次為不動產業與金融保險業,分別為15.5%與10.8%。但若觀察1981~2009年各部門的複合成長率,可發現除運輸及倉儲業外,其餘各部門之年複合成長率皆達二位數的成長,其中以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的增長最為顯著,達20.9%;其次為支援服務業與住宿餐飲業,年增率分別為17.0%與16.8%。由此可知,這些部門附加價值占比雖較低,但受到消費面的變化或自身服務品質提升等因素的影響,因而使得成長性極高。
(二)部分B2C服務部門吸納就業能力佳
另外就業方面,自2001年迄今,台灣服務業就業占比呈現增幅不大的平穩上升,由55.9%上升至58.2%。各部門就業分布情形,同樣以批發及零售業為大宗,2009年占服務業的比重為30.6%,其次為住宿餐飲、教育服務與其他服務業,就業占比分別為12.2%、10.8%與9.3%。若觀察2001~2009年各部門就業複合成長率,可發現除運輸及倉儲業為負成長外,其餘各部門之年複合成長率皆有所成長,其中以不動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與支援服務業的增長較為顯著,皆有5%以上的成長;而就業占比較大的住宿及餐飲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與教育服務業,年增率亦有3%以上的增長。
服務貿易早收清單、陸資來台、品牌在地化、虛擬商城、自由行商機、智財權保護、投資保障、經營爭端平台、Know-how輸出、跨業整合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