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耕耘一定有收穫?——從產業面檢視企業投入與附加價值的創造
林子堯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我國面臨之挑戰
早期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藉由製造業高度成長所帶動。然而,近十年來,台灣製造業成長趨緩,其附加價值率持續下滑,如何提升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為近年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以ICT產業來說,美、日、中國在電子、資訊、通信產業的內容與優勢不盡相同。美、日是以品牌力量及技術為本位,獲得許多利潤空間;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工廠;台灣夾在其間,同時也面臨東南亞擁有廉價勞動資源的威脅,過去製造優勢不復存在;台灣企業紛紛外移尋求低成本生產基地,引發產業空洞化的危機。過去經濟學家認為一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於資本與勞動力的累積,而後來創新與知識資本的概念興起,被認為是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因此,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基礎,逐漸由產品加工生產,轉變為非實體的知識資本與創新。我國的企業正面臨著體質改革的迫切階段,需要思考如何培養創新能力、朝向高附加價值的領域發展,才能因應現今嚴峻經濟情勢的挑戰。除了政府積極以推動產業高值化為政策目標外,企業本身也應追求自身創新能力的泉源,並釐清各創新資源與附加價值創造之間的關聯,才能在國際市場擴張生存空間,獲得高附加價值所帶來的利潤,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重現台灣的經濟活力。
耕耘一定有收穫?
欲提升我國產業與企業的附加價值,公司應該朝向設計研發、結合服務、建立品牌等創新活動發展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增加國際競爭力,這是目前各界普遍的共識。而施振榮先生提出微笑曲線的概念,即是闡明這些方式對於提升附加價值的重要性。
附加價值是一種產出的概念,相對地,要創造附加價值就必須要有投入。過去認為企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人力投入」、「資本投入」是創造附加價值最重要的關鍵,但是人力與資本的投入就一定能有效地帶來附加價值產出嗎? 而近年微笑曲線強調的「研發」與「行銷」等創新投入,則是被認為是產業升級與突破的方式,但企業只要致力於研發與行銷投入,就能創造高附加價值嗎? 企業附加價值的創造是否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 不同產業對於附加價值創造的來源有何差異?這些是都是本文欲探討的主題。
我國過去對於提升附加價值的研究,大多著重在總體(Macro)與產業(Meso)層級。欲釐清我國附加價值創造來源,除了總體面與產業面的探討外,從基本的企業個體(Micro)層次來檢視創新活動與其他因素對於附加價值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政府期能提升我國產業附加價值之期許下,本文將從總體附加價值的概念出發來計算個體企業的附加價值,在此基礎下研究企業附加價值的影響因素,才能與我國產業高值化的目標相結合。
附加價值、微笑曲線、創新投入、研發效益、行銷創新、ICT產業、企業競爭力、產業鏈、資本投入、人力資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