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與因應方向
由於海外生產比重居高不下,致使國內製造業上半年表現不佳,而服務業占GDP比重則是首度突破七成。其中,商業的比重雖維持在二成一左右的水準,但其比重有逐漸增加之趨勢。依據經濟部之定義,商業包含批發業、零售業、貿易業、餐飲業、運輸與倉儲業。而運輸與倉儲及流通輔助業(如報關、承攬業等)又稱為物流業,一般所稱的流通業則是指批發與零售之合稱。
國內流通業自1980年代起,隨著經貿環境變遷,在引進國際企業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流通革命」的帶動下,已逐漸擺脫傳統的批發零售型態,朝向「國際化」、「資訊化」與「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目前流通業大致可分為傳統與現代化的零售通路,以及虛擬的通路兩大類。由於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台灣市場狹小,零售業態的生命週期短,因此台灣流通業已有向後整合物流作業並參與製造業的趨勢,進而挾著管理技術與資金累積的優勢,擴展至國際以及兩岸的經貿互動上。
基本上,台灣流通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與障礙,在組織法令方面,主要包括傳統式零售業與現代化物流通路、甚至虛擬通路之間存在的非公平競爭狀況、政府國營企業介入流通業的市場運作,以及流動攤販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等,導致市場機制與產業政策均無法順利運作。而物流主管機關過多,也造成物流跨業整合的困難。在人力資源方面,物流專業科系與實務人才不足,尤其是高階人才缺乏,無法掌握迅速企業商機與脈動。在基礎建設方面,通訊成本過高與通訊品質不佳,以及電力供應不穩定等,也致使台灣流通業無法提高經營效率。針對流通業在法令、人才、資訊科技等方面的障礙,究其最根本的問題關鍵乃在於相關單位,包括政府、流通業者、一般消費大眾以及研究學者,對於流通業相關產業的本質與定義並未完全掌握,甚至國際間對流通業的定義也不盡相同,致使流通業的管理範疇以及產業發展策略的研擬,無法界定明確的目標。
根據IBM企業價值研究院(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與美國零售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針對領導北美與歐洲市場的零售業者進行調查中發現,創造最大差異化價值是打造最佳客戶關係的關鍵,其中提供消費者便利與有效率的購物經驗是最重要因素,而創造最大差異化價值之方法,則有賴創新模式之建立。目前,產業科技合流正瓦解傳統產業結構,包括化學結合電子,電腦、通訊、零組件與消費性電子結合,食品結合製藥,化妝結合製藥,機械結合電子等。不論是在柯達、Sony、IBM、Unilever、露華濃(Revlon)或福特,業者不得不承認,每個產業都面臨科技合流與數位化之轉變,全球資訊網(www)及網際網路(Internet)傳播之影響無遠弗屆。雖然我國經濟發展早已由工業經濟邁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階段,並已接近美國、德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經濟型態,然而我國服務業,特別是商業服務業的創新密集度及就業創造效果,卻是相對較低。
談到商業服務業,其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廣告(創意)服務、市場調查及研究、商業設計服務、管理顧問服務、會計服務、連鎖加盟、物流以及展覽之服務業等。由先進國家之商業服務業現況可看出未來商業服務業有下列發展趨勢:(1)商業服務業發展越高科技化則越高成長;(2)流通關聯服務之外部化效益為高度發展關鍵;(3)亞洲為商業服務業成長潛力最大之區塊;(4)新世紀商業服務業發展關鍵在於資訊電信科技(ICT)與政府完善規劃。
我國商業服務業現今存在著三大問題,即經營體質尚未健全,商業服務業之know-how未能妥善發揮;其次為缺乏國際化之本土品牌及國際行銷計畫;最後為國際化競爭壓力,國內業者不僅在WTO後需應付國際性企業之進入威脅,更欠缺國際市場行銷能力,無法做到「行銷升級」及「布局全球」。為了因應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與解決目前的發展問題,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
(一)制訂商業服務業的國家發展綱要計畫
明年即將召開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會中應明確研訂我國商業服務業之發展政策與全球布局之整體策略規劃。
(二)加強商業服務之硬體基礎建設
1.鼓勵或協助取得商業服務業聚落發展所需之用地。同時配合都市更新等國土利用規劃,專案促進建置有特色之商業服務業專用園區。
2.規劃商業服務高科技化之ICT應用發展,示範建置國際聯網的商業服務固網設施。
3.重點建置亞太地區商業服務業之集中交易平台與演示展銷場地。
(三)完備商業相關法制架構基礎
1.檢討並調整我國現行國家行、職業分類方式,以適應製商一體化,產品與服務複合經營之世界趨勢。
2.檢討並塑造適合國際商業服務業發展的貿易、金融與財稅法制等環境,如建構「商業服務價值評鑑」體制,以利相關集資、融資、交易等活動之發展。
3.積極推動建立商業服務業證章與標幟制度(service labeling),以促進可國際貿易之服務規格與標準,並完備相關評核機制,加強商業服務業之可信賴度與公信力。
4.檢討現行公司法制,針對相關企業組織、合併、合作等限制予以調整。
(四)建構永續發展的財務支援機制
1.協助推動商業服務業之資本國際化,鼓勵其國際集資、引資、融資,並責成專責機關專案研議其國際掛牌上市、國際發債舉債等課題。
2.運用現行創投體制,擬定具體重點發展策略規劃與行動方案,以促進先進的、具有示範及帶動效果的特色商業服務業之發展。
3.研擬規劃合乎國際標準之信用保證機制。
(五)進行商業發展相關議題之基礎研究
未來即將成立的「商業發展研究院」,應積極投入下列課題之研究:
1.商業服務業之可貿易性研究
2.商業服務業必要之分業發展研究
3.商業服務之事業模式/經理型態/管理方法之研究與設計規劃
4.新生服務需求類項之產業化/市場化研究規劃
(六)積極加強推動商業科技創新與商業科技應用之發展
未來,我國的商業服務業是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國內整體商業若能進一步發展,則對內將可有效增進製造業經濟之加值效益,提高國民經濟福祉,加強高科技之研發創新,具體改善商業服務生產力,提高產業吸引力,創造更大的所得效應及就業效應。對外,則可縮小或改變長期存在的商業服務業貿易逆差缺口,與國際發展可以無接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