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高油價時代!消費者該怎麼辦?
張淑玲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自94年初以來,國際油價已由93年12月的32.08美元/桶上漲至94年10月的55.83美元/桶,共計上漲了74%,這一波油價的上漲不僅只是影響到產業,連一般消費大眾都認知到「低油價時代」的結束,「高油價時代」正式來臨。台灣地區民眾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以及國內油品市場結構條件下,到底可以採取哪些方式來降低高油價時代的衝擊。
國內油品市場現況
(一)油品市場結構
台灣地區油品市場自由化之後,油品供應鏈開始產生改變,中油公司由原本獨占市場的角色開始面臨到所謂的市場競爭壓力,在油品自由化之後,台灣地區除了兩大煉油公司之供應商—中國石油與台塑石化之外,進口業者也開始搶占台灣市場。在民國88年國內開放液化石油氣(LPG)進口時,國內開始有長榮化工、民興及乾惠等LPG進口商的加入,同時在民國91年也完全開放汽、柴油市場, Exxon-Mobil與本土匯僑公司合作成立「台灣埃索環球石油公司」(ESSCO),於台中港儲油區進口汽、柴油供應,因此91年之後,台灣地區主要有中國石油、台塑石化與台灣埃索三家油品供應商,由於各廠商都希望透過價格來取得市場主導權,吸引加油站加盟信心,因此91年之後國內油品市場開始進入價格競爭時代,但92年埃索公司退出市場之後,國內油品市場成為中國石油與台塑石化聯合壟斷時代。從表1看來,中國石油是目前國內油品市場的領導者,具有高度市場占有率,而台塑石化也以其自認的成本優勢進入市場,並且利用民營加油站與中油供油合約的換約期間,積極擴展業務範圍,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因此台灣整個油品市場結構,可以算是由中國石油與台塑石化兩家公司所構成的寡占市場。
表1 加油站經營實體統計表
(二)油品價格自由化
民國89年9月19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它代表著50多年來在政府控制下的油品價格終於自由化,回顧其自由化的過程,自民國36年起,汽、柴油價格是由政府控制的,每次調整油價則必須經由最高當局同意,其後逐漸由政府授權經濟部負責,民國80年經濟部開始擬訂油價公式,並且成立「油電價格諮詢委員會」,由產官學界及民意代表組成,定期召開委員會議檢討國內油價,而油價公式經一再研討後,於民國82年由行政院正式核定實施,在油品公式實施半年之後,經濟部於82年10月再授權中油公司一個月3%,3個月累積6%的調價幅度,正式開啟油品價格自由化的第一步,而民國89年9月19日,經濟部函告「油品計價公式」全面廢止,從此之後,油品價格開始全面依據市場機制來訂定。在民國91年時由於國內油品市場剛開放,再加上油品供應商有中國石油、台塑石化與台灣埃索,由於供應商希望透過取得價格主導權,來吸引加油站業者加盟的信心,再加上台灣埃索不斷採取低價策略,因此掀起台灣油品市場競爭的黃金時代,從附圖可以看出在91年時國內油品價格,因為競爭壓力呈現穩定調漲空間,甚至在92年下半年期間,國內油品價格曾經有調降的情況出現,但是在92年底台灣埃索退出台灣市場後,可以看出國內油品價格一直呈現調漲的情勢。
高油價、消費者節能、油電混合車、瓦斯車、自助加油站、策略聯盟、良好駕駛習慣、聯名卡優惠、能源稀少性、台灣油品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