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新生物經濟時代之科技前瞻與國際合作參與途徑——台灣國家隊籌組倡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新生物經濟時代之科技前瞻與國際合作參與途徑——台灣國家隊籌組倡議

孫智麗、江佳純、趙淑妙  (2019/03/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3期》

隨著全球化貿易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帶來迅速且強大的成長動能,然而在知識經濟體系下僅有少部分人從中獲取巨大利益,所得重分配成為各國經濟體之重要政治議題。因此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以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為主軸的發展策略,建構於公平正義、機會均等、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兼顧並結合所有人以更積極、更彈性、更迅速、更多元、具生產力的創新,以達成永續性(sustainability)的成長目標。在解決如氣候變遷、自然資源耗竭、人口結構變化等挑戰,以及糧食、能源、健康等需求,趨勢從「化石燃料經濟」(fossil fuel-based economy)移轉至降低環境衝擊的永續發展,朝向以使用生物資源或資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研究及應用發展為基礎的「生物經濟」(bioeconomy, bio-based economy)。基於永續發展需涵蓋經濟面、社會面與環境面,包容性的生物經濟成長在延伸、利用生物質(biomass)創造價值的同時,也需建構公平正義、機會均等與資源共享之發展模式。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8年會中提出一系列「第四次工業革命報告―地球倡議」(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 the Earth)與相關專題計畫,其中,在2018年1月所發布之「運用第四次工業革命―陸域生態」報告中,提出朝向「包容性生物經濟」的世界―由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結合自然生物資產所驅動的新生物經濟發展形態,例如從奈米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整合生物資產,在智慧科技、材料科學、再生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突破。除了因應產業與社會之轉型外,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是科學家、研究單位以及永續發展社群解決環境議題(例如生物多樣性)的機會,以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5項「維護陸域生態」(Life on Land, SDGs 15)及2014年生效之「名古屋議定書」。如何將之運用為協助保護地球陸地上的生物、同時減緩因科學與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需要產官學研各界的專業知識及跨域思考,包括政策制定者、立法者、科學家、社會公民、原住民、創業家、企業家與投資家等以新的合作模式來共同設計及整合創造。這很可能是人類史第一次理解大自然所有的價值並催化新的包容性生物經濟之發展形態。
 

「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契機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大會所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200多年前蒸汽機改良後廣泛運用於各式產業中,啟動第一次工業革命、接續電力的使用讓人類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隨後半導體與電腦網路的問世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台灣也在這一波革命中奠基近代產業的發展。

30年前5,000台桌上型電腦的處理能力相當於今日一台平板電腦;20年前儲存1GB容量的資料花費可能超過1萬美元(約新台幣30萬元),至今趨近零成本,約0.03美元不到;18年前全球僅有12%的手機使用戶,至今已超過70%,約30億智慧型手機使用戶,並有60億支智慧型手機流通全球。前三次的工業革命對環境衍生許多衝擊,第四次工業革命各項科技的純熟,可望見到整合物理(physical)、數位(digital)與生物(biological)三大領域的創新,值此科學、科技與社會系統移轉之際,運用此波革命的創新重新塑造人類的經濟體系如何與自然環境良善的互動,尋求兼顧進化科技與維護自然資源的解決之道。

生物基因體第四次工業革命生物經濟基因定序國際合作地球生物基因體計畫台灣國家隊仿生科技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