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貿易衝突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推動之影響分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貿易衝突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推動之影響分析

許峻賓  (2020/02/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2期》

   中美貿易戰2018年中如火如荼的展開,歷經近一年半,兩國終於2019年年底宣布將簽署第一階段協定,但一般認為貿易戰並不會因此而終結,更可能讓全球的產業供應鏈重新鏈結。然而,在中美貿易戰過程中,美國總統川(Donald Trump)推動公平貿易架構下的雙邊貿易談判,而部分國家雖然推動「本土製造」的相關政策,但各國仍為了爭取優惠的貿易待遇而積極推動雙邊或區域FTA。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看似有崛起的跡象,但應只是各國推動自由貿易政策架構的一環或手段。

本文從中美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與貿易現況切入,分析全球供應鏈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再探討在中美貿易衝突架構下,各國及區域推動自由貿易協定的現況,藉此論述自由貿易政策仍是全球各國的主軸,惟面對供應鏈區域化與本土化的議題時,政府與企業應思考如何調整布局策略。


中美貿易戰政治經濟戰略思維與前景

美中貿易戰始20183月,當時美國率先針對多個國家的鋁鐵製品對美國傾銷的情況加徵關稅,而究其原因在於,美國企圖透過對多國同時加徵鋁鐵關稅來壓制中國鋁鐵製品傾銷各國再轉銷至美國的情形。隨後20184月美國政府依據301條款」的調查,宣布對中國出口至美國價500億美元的商品加25%關稅,並自同年76正式實施。

回顧中美貿易發展史,兩國間的貿易糾紛存在已久,惟在川普總統之前,美國總統大多依WTO規則,經過國內程序進行個別產品調查WTO爭端解決機制後,方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產品課徵反傾銷稅。但川普總統為了全面解決美國對中國嚴重的貿易赤字問題,也為了抑制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對美國逐日產生威脅,故推動關稅貿易戰,藉此達至其經濟戰略之目標(1)。201853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團明確對中國提出停止推動「中國製2025」的要求,以及依據美國執行的第一階段加徵關稅清單主要涵蓋「中國製2025」的主要產業項目(2),即可探知美國對中國發動關稅貿易戰的目的,與美國意欲維持其國際領導地位息息相關。美國希望透過以「公平貿易(fair trade)、「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為戰略訴求,為其貿易戰提出合理性。

歷經將近一年半的中美貿易戰,雖然於2020115簽署第一階段協議,但是在美中產業貿易結構未有大幅改變、美中產業科技仍處於競爭的狀態下,中美貿易戰恐不容易停止,而此一現象也將使得中國持續強化推動其產業、科技、經濟的獨立自主發展,在中國逐漸成為全球重要消費市場之際,過去全球討論熱烈的「紅色供應鏈」將可能自成一格,進而在全球形成美國與中國各自獨立運作的產業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裂化、區域化及本土化

20191月麥肯錫全球研究(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變革中的全球化:貿易與價值鏈的未來」,該報告指出,從全球貿易的發展情勢來看,跨境貿易在全球商品的產值占比逐漸下降,200728.1%,下降201722.5%。這顯示過去的十年間,全球產業供應鏈分工的狀況已經逐漸在調整中,一方面是供應鏈區域化(供應鏈距離縮短),一方面則是供應鏈本土化(3 

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濟整合RCEPCPTPP貿易保護主義供應鏈本土化雙邊談判地緣經濟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