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前瞻中國功能農業發展新局
吳福成 (2018/03/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3期》
近幾年作為生態高值科技化農業的延伸,且以營養化、功能化為核心價值的功能農業(Functional Agriculture,注1),已成為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後中國農業發展第三個階段。由於功能農業係透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手段使種出的農產品可定量提高人體必需之礦物質,有助增強免疫力、防止疾病等作用,而被認為將給中國農業插上科技翅膀,更被期許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大戰略的重要支撐。
特別是中國正在推動「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基本需求也從「吃得飽」提升到「吃得健康」,充分提供了功能農業絕佳的發展機遇。另從產業角度看,功能農業把農業從「吃飯產業」變為「健康產業」,更開啟了「農業3.0時代」時代。由於兩岸農業有某種共通性,因此適時探討中國功能農業發展路徑和運作經驗,應可提供台灣作為推動機能性農產品(即功能農產品)發展之參考。
中國功能農業的概念緣起
中國功能農業提出的背景,與發展生態高值科技化農業有關。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所領導的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制定了《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並提出發展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和技術體系模式構建(注2)。2016年中國農業部發布的「關於印發農業綜合開發區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更正式提出構建中國生態高值科技化農業產業體系(注3)。
上述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不只提出發展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和技術體系模式構建,還考慮到人民消費需求變化和農業階段性發展特點,並得出了「農產品要走向營養化、功能化」的論斷,亦即透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以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的農產品,這也是中國功能農業雛型概念首次被提出。後來趙其國院士又提出功能農業不僅要面向2050年的發展目標,更要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同時這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新興農業方向之一(注4)。
在此一大趨勢發展之下,中國產學研界也將生態高值科技化農業建設繼續往前延伸出去,並同步開展對功能農業的系列研究,其中又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結合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微港生物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的表現最為突出;直到2013年功能農業才被定位為生態高值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注5)。
中國功能農業的發展及其作用
檢視中國農業發展過程,先後共歷經三個階段(注6,表1)。 1950~1990年因中國剛成立不久,戰亂破壞了農業生產,糧食供不應求,因此滿足溫飽的高產農業是第一階段主訴求。1990~2010年因中國推動經濟改革開放,接軌國際市場,綠色農業概念被引入中國,開始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投入嚴加管理,控制有害物質的引入、從而保護人體健康,綠色農業遂成為第二階段發展重點。2010~2050年因人們消費需求變化和農業科技水準提升,並側重增加農產品健康內涵,其重要意義在於透過農產品的差異化帶領農業走出「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注7), 並從農業的「紅海」走向農業的「藍海」,所以功能農業遂成為第三階段的發展趨勢。
功能農業、機能性農產品、營養強化、健康中國2030、生態高值農業、隱性飢餓、富硒作物、農業轉型、供給側改革、農業標準認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