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不能小看「股市大跌」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不能小看「股市大跌」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9/01/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期》

日前美國聯準會(Fed)舉行2018年度最後一次的會議,果然如市場預期,再度升息一碼至2.25~2.50%,但利率決策會議結果公布之後,美股再度大跌坐收,因市場原本預期聯準會將會釋出更鴿派的言論,將2019年升息次數由原先三次下調至兩次,並下調經濟與通膨預估,重申持續縮減資產負債表政策不變,市場解讀為僅軟化鷹派說詞。而美國總統川普對於聯準會的做法大大不滿,甚至傳出已與幕僚討論是否要「開革」聯準會主席鮑爾,不論專家們如何解讀,聯準會這波自2016年來的升息政策,對全球匯市的影響正逐步加大,經濟前景恐怕不妙。

從美股的表現來看,2018年10月以來情勢突然急轉直下,累積跌幅超過12%,並跌破年初價位,年線連續第三年收長紅的期待恐將破滅。其中以12月的情況最慘,不僅傳統的耶誕節行情沒有發酵,截至21日跌幅接近13%,是1931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慘的12月,連帶的全球股市也面臨大賣壓。

從各方面的資訊來看,造成近期美股大跌可能有幾個因素。首先,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升息」,的確自2015年美國進入升息循環以來,累積已經升息九碼,傳統經濟理論指出貨幣政策有明顯的遞延效果,將會影響未來四至六季的經濟成長,隨著升息幅度的增加,貨幣緊縮的效果將會持續加深。

同時更多專家開始提醒不能輕忽「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衝擊,從2017年10月以來聯準會已「縮表」3,650億美元,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成員Benn Steil與Benjamin Della Rocca指出,若聯準會持續以每個月500億美元的縮表進度,在2019年年底前所造成的貨幣緊縮程度,將等同於升息220個基點。而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則是估算從市場收回6,000億美元相當是升息三碼,而目前「縮表」規模已提升上限的每月500億美元,相當於一年收回6,000億美元是升息三碼。

如用上述方式估算,再加上2019年預期升息的兩次,累積實質的升息幅度相當於3.95~ 4.95%,還記得2004~2006年金融海嘯前的連續17次升息,許多人認為是引爆金融海嘯的關鍵因素,而當時升息的幅度約是4.25%,目前聯準會釋出的訊息,2019年度經濟所面對的實質升息幅度不遑多讓,又快又急的緊縮貨幣政策,讓人膽戰心驚。

其次,近年來美股在FAANG領軍的科技股帶領之下,屢創新高,但2018年10月以來FAANG股價跌幅遠高於指數,蘋果跌29.3%、亞馬遜跌23.6%、Alphabet跌13.6%、Netflix跌27.8%,成為美股重挫的關鍵。

回顧歷史,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根源都來自於資產過度擴張,這幾年獨角獸雨後春筍,推動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泡沫化的現象,比特幣大漲大跌、中國金融科技(FinTech)泡沫及獨角獸企業上市後的股價崩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2018年美國5,000多家新創公司融資960億美元,這是互聯網繁榮和泡沫之後的最高水準。同時2018年以來,有38家科技及網路公司在美國首次公開募股(IPO),創下自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期以來最高紀錄。

聯準會升息縮表效應美股大跌科技股重挫獨角獸泡沫經濟放緩美中貿易戰股市風險資金緊縮政策因應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