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和新策略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9/06/06) 《台經月刊第42卷第6期》
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常把經濟活動分成生產、交易、分配和消費四部分,現在的經濟活動雖更為複雜,但生產仍一直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如果沒能生產出各種財貨,後續的交易和消費等活動就不知道要做什麼。經濟要進步發展,也要有更好及更多的生產。理論和歷史都指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也要一直改變,不同發展階段要有不同的產業結構,產業若不能順利轉型,經濟便不易發展。而在不同發展階段,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也不相同。台灣成為中高所得國家之後,很多人並不瞭解現階段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策略應該和以往不同,甚至仍沉迷於過去的成果和做法。未能走向新的產業方向和策略,是近年台灣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
發展初期的產業要充分利用資源和國際比較利益
在一國開始現代經濟發展的初期,比較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常是要更充分利用既有資源以增加生產,其發展策略是要減少運用資源的各種障礙,以求人盡其才、地盡其利。有了國際貿易機會之後,生產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產品,透過國際分工貿易而換取更高的價值,是主要的發展方向。由大清帝國末期、經日本時代,到1980年代,台灣利用氣候的天然因素及低工資作為國際比較利益的基本因素,從出口茶、糖、樟腦、米到成衣等勞力密集產品,都是循這發展方向,而主要的策略則是不斷地投資以增加生產,對外的開放及對出口部門自由化以使出口更為方便。
而理論上隨著經濟發展和所得及工資的提高,國際比較利益也會改變,產業發展方向及產業結構也必須改變。1970年代之後台灣的工資漸高,出口及產業都逐漸要走向比較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與生產方式。發展的策略除了要繼續投資及累積更多各種資源,更要提升產品品質、產品形象,以及相關的技術,以使產品繼續有國際競爭力,當時我們以產業升級來概指這些新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中低所得時之比較利益和產業結構隨發展而自動改變
在依低工資的利益這段期間,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可說互為因果,經濟發展本身特別是具有國際比較利益之產業的成長,具有甚大的力量來促成產業結構的改變,而產業結構若順利朝正確方向改變,也有助於經濟發展。雖然各種改變及發展策略可能有不少幫助,但基本上只要經濟相當自由開放,利用低工資而成長的出口會使勞工漸漸不足,而使工資上漲,這就是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工資上漲又使國際比較利益移向較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品,並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改變。這就像雁行理論說的那樣,先進國家較成熟的產業會自然飛到所得較低的國家。經濟具有一個自動向上的機能,好的政策及環境只是使這個向上發展的過程更快和更順利一點。
產業發展、經濟轉型、知識經濟、創新、科技創業、中所得陷阱、技術企業家、跨產業合作、政府政策、經濟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