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APEC貿易安全倡議(STAR):現狀與隱憂
周子欽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亞太貿易安全倡議」(Secure Trade in the APEC Region, STAR)是APEC在反恐議題上最早發起的倡議之一。自2003年舉行第一屆「亞太貿易安全會議」(簡稱STAR I)開始,這項倡議在APEC已經存在了12個年頭,堪稱APEC少數最長壽的活動之一。當初STAR代表著APEC議程朝向安全議題延伸的開路先鋒,論者或以為APEC自此將延伸出非經貿議題,朝向全方位的區域論壇邁進。透過STAR所進行的經驗交流與能力建構,確實也為 APEC在貿易安全議題上奠定基本的框架,並指引各經濟體間的合作方向。然而,STAR集會頻率日漸下降,以及議題自我設限以致無法跟上全球與區域政經形勢的變化,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本文擬介紹STAR的主要成果,並分析其發展隱憂之所在,以協助讀者掌握這個APEC重要倡議的發展,初窺APEC貿易安全議程所面臨的機會與限制。
STAR的誕生:911事件與APEC議程的新發展
2001年的「911事件」急遽地改變了美國所主導的全球政治議程,其衝擊廣泛而深刻(張錫模,2006),後續發展至今仍然影響著中東地區的政經形勢,牽引全球主要國家或國際組織的關注焦點與資源配置。APEC此一經濟合作論壇也不例外,自此在「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此一範疇下,新增了反恐相關議程。
繼2001年的反恐聲明後,2002年APEC領袖宣言為APEC的貿易安全議程張開了基本的架構,並指示成立「APEC貿易安全倡議」(Secure Trade in the APEC Region, STAR)。隔年2月,第一屆STAR研討會(STAR I)在泰國開幕,與會者憂慮恐怖分子或組織性犯罪活動很可能滲入或破壞亞太地區的貿易程序。各會員體需要加強合作,在恐怖主義盛行的環境下,確保貿易、投資與人員移動的順暢。為了提升海港、機場與一切通道的安全與效率,需要推行適當的政策與程序。
STAR的目的在於:針對這些政策與程序,進行經驗交流與能力建構,促使所有會員體在自願主義的原則下,推行這些政策與程序。其基本範圍涵蓋海港與機場安全、貨櫃的安全、海岸巡邏、能力建構方案、金融支援,以及私部門的相關倡議(APEC Secretariat, 2014)。各會員體公、私部門代表熱烈響應此一會議。
然而,STAR的起步並非一帆風順。從STAR I的規劃開始,會員體們從人類安全的概念出發,便產生了一系列的爭議。這些爭議歸結到兩個焦點:(1)APEC創始之初,即以推動「經濟合作」自命,是否應該為反恐而將議題延伸到安全領域?(2)如果APEC必須討論安全議題,則其恰當的議題範圍何在?
兩項爭議的背後,涉及到已開發與未開發會員體之間,以及「東亞主義」與「亞太主義」兩大陣營之間,共兩條軸線上的戰略矛盾。就已開發與未開發會員體之間的矛盾而言,雙方的資源稟賦原即存在著差異。APEC的討論向安全議題延伸,等於為已開發會員體挾其優異稟賦介入開發中會員體在安全事務上的安排,增加機會,徒增開發中會員體的疑懼。
APEC、亞太貿易安全、供應鏈風險、反恐合作、運輸安全、資訊分享、區域治理、政策整合、跨國協力、貿易程序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