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游牧產業蛻變為創新天堂——總論台灣製造業前景
呂曜志 (2007/04/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4期》
製造業的重要性
台灣自1950年初期韓戰爆發後開始大量接受美國經濟援助,致力於轉型為新興工業國家。製造業在超過半世紀以來歷經兩次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政策,並因特殊國際政治與戰略關係,得惠於來自美日及歐洲國家等冷戰民主陣線的資金、技術與外銷訂單,迅速培植台灣製造業從早期的民生,重化到後期的機械與資訊電子,成為民主陣營國家的寡占者。從絕對指標上來觀察,製造業所創造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從1952年的22.13億迅速成長至1985年的9,017億新台幣,並在1967年首度超越農業;而從產業結構比重上來看,製造業占全經濟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也迅速從1952年的12.78%上升至1985年的35.69%,工業化的速度對照戰後的其他工業國家(如義大利)的復甦程度而言不可謂之不快。在對就業的貢獻上,工業就業人口比重亦從1952年居三級產業末位(16.9%)迅速在1985年躍升至首位(41.44%),1987年更達到42.75%的高峰。其中製造業在1980年代一直維持在30%至35%的比重,對於維繫該時期的低失業率有顯著的貢獻。
一般咸認,製造業對戰後台灣經濟的重要性可大致歸類於幾個方面:(1)透過接受技術移轉與資金支援,短期進行進口替代累積技術能力後迅速轉為出口擴張,外債問題得以持續妥善解決;(2)加工出口模式得以大量吸納從農村所釋放之勞動力,不但將失業率維持在低點,所得分配也相當平均,物價膨脹在政府與央行配合銳意控制之下,維繫整體經濟社會的安定;(3)製造業產品較易透過出口累積外匯,對於提升人力素質的效果也比較好,製造業從民生、化學、家電、機械到電子業等主力出口產業一路轉型的過程中,前項主力產業所培養的勞動力素質,通常在用於下一個銜接產業的發展上,沒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困難。
製造業商業模式所導致之困境
雖然製造業對台灣的貢獻卓著,但美中不足的是,從產業政策的角度上來看,過去台灣製造業在幾個發展的重要階段上,並沒有確實掌握未來全球產業競爭的核心能力。長期以來,製造業廠商仰賴產業政策在兩大主軸上的支援(1)運用減稅工具與透過公部門的技術引進、開發與擴散,累積新興策略性產業在資金與技術上的能耐;(2)迅速嵌入國際價值鏈分工體系,進行擴大經濟規模的專業生產。
儘管當時的產業政策成功地達成刺激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擴大出口以及就業等經濟發展目標,但事實上對於從六○年代開始便逐漸醞釀的全球化潮流,其所需的核心競爭能耐,如自主性研發創新的推動,以及自有品牌與通路的建立並非當時產業發展的重點。重視產量與專業製造的發展模式亦導致了幾個後果:(1)由公部門引進及轉移的技術外溢性較高,許多後進者的加入很快將打破市場的獨占或寡占結構;加上專業代工製造的模式,從國外品牌廠商的角度而言,代工廠商的同質性太高,容易造成削價競爭;(2)廠商習慣依賴來自公部門或外商的技術移轉,缺乏自主研發與品牌推展的環境,當然能耐也就不容易累積。因此在具備廉價生產資源的新興工業國家陸續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下,台灣製造業以往特殊的國際寡占地位終不可恃,廠商因而在1980年代中期,以及2000年初期陸續出走。
製造業、台灣經濟、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產業政策、技術創新、品牌發展、附加價值、全球化、知識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