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行動支付將在未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以Apple Pay為例
曾子容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前言:行動支付的趨勢與發展現況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支付工具重塑新型態的消費者功能,也簡化價值傳遞的路徑,有效串聯消費者與商家,提高生活的便利性。然而政府考量支付可能成為不法洗錢管道、存在詐騙、駭客入侵造成損失等風險,因此電子支付不僅法規嚴苛且限制多。
然而觀察國際趨勢可知,在19個創投支持的公司且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中,絕大多數都集中在支付處理或貸款技術,顯示新興支付工具持續改變以往的購物消費方式,有更多的新商業模式正在形成,此也促使政府重新檢視與調整相關法規規範。我國自2015年4月金管會完成《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後,2016年5月行政院更加快腳步開放Apple Pay等國際行動支付來台,可以說加速推進我國行動支付在國際競逐賽中的表現。
回顧行動支付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早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將自身的食物、商品透過市集與不同的聚落或家庭進行交換,為了避免交易過程無物質計量的標準而產生交易糾紛,開始有黃金、寶石為仲介的交易代幣。在此之後,開始發行硬幣進行交易,人類最早使用的貨幣為銅幣,但隨著交易量的增長,銅幣的攜帶與使用不甚方便,因而有紙鈔的誕生,硬幣與紙鈔成為買賣衡量標準來進行交易。1960年代以後,貨幣間的流通更加多元,產生各種替代貨幣(如支票與匯票),而配合消費者購物需求,信用卡也成為市場中的支付工具之一。直至目前為止,信用卡誕生已超過50多年。
然而在卡片導入行動裝置以前,社會仍維持以卡片為基礎的交易模式,從最早使用機械式複印,到演進至現今的磁條讀取與晶片讀取。有鑒於網上消費與行動電商的普及,實體卡片交給網路另一端的商家存在限制,且交付過程中更可能使實體卡片資訊被盜取。
為了取代以卡片為基礎的交易概念,於是改以一個某種隨機編碼的序號(簡稱Token)來交易,也就是所謂的代碼技術化(簡稱Tokenization,附注)。由於Token只能單次使用,且在特定時間內對特定的手機與商家有效,交易過程中商家與收單機構都不會知道實體卡片上的帳號資訊(PAN),大幅降低被竊取或資訊被盜用的風險,此讀卡技術的演進不僅降低以卡片為基礎的交易成本與風險,更讓許多商家開始對此交易技術重視,以維護交易雙方的權益。
目前最熱烈被探討之Apple Pay即使用Token技術,已經於全球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中國、新加坡、瑞士、法國等地被使用,而Apple Pay也於2017年3月29日正式登台,我國成為全球第15個Apple Pay上線的國家,未來也將陸續有Samsung Pay、Android Pay等類似支付工具進入台灣市場競爭。
行動支付的種類
行動支付種類依照其提供服務的內容,由不同的監管機關進行管制,且有不同的法規進行制約。因此本文依據行動支付特性與類型,大致以技術支援方法與支付結構做區分,並進一步以Apple Pay的技術基礎進行說明舉例:
(一)技術支援方法
若依技術支援方法不同,又分為遠端支付與近端支付。遠端支付如線上購物的付款、電子帳單、線上票款服務、網路銀行轉帳等內容,其主要為透過行動網路接入服務,透過瀏覽器、SMS、MMS進行資料傳送;近端支付目前多用於商店的小額交易、或是交通運輸系統,例如:悠遊卡、i-cash、信用卡等進行支付或小額消費,其主要為使用藍芽、紅外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QR code與Barcode等方式進行資料遞送。
行動支付、Apple Pay、金融科技、數位轉型、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Token技術、支付市場競爭、商機與挑戰、資安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