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掌握亞洲趨勢,開創台灣新機—啟動.改變.決心——2013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掌握亞洲趨勢,開創台灣新機—啟動.改變.決心——2013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整理/劉曉莊、攝影/亢乃欣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2013年可謂亞洲嶄新的一年,主要國家中國、日本及韓國新領導人走馬上任,帶來新的政經格局與思維,一時間百花齊放。各界期待此番新氣象新作為,能一舉使亞洲擺脫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掣肘,再現新興經濟體的高成長爆發力。TPPRCEP等區域性的合縱連橫,所牽動與連結之點、線、面,將對亞洲國家產生相當的影響及助力,台灣產業在此變動趨勢下面臨調整與轉型考驗,該如何積極應對,以立於不敗之優勢,均為當前重大待深入探討之課題。

本次研討會在台經院江丙坤董事長與洪德生院長的致詞中揭開序幕。江董事長指出台灣與中國、日本及韓國出口貿易的差距,強調如何使台灣在區域整合中不被邊緣化,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並提出台灣與中國應該要作「競爭產業的分工,新興產業的合作」。而近期簽署服貿協議引發的風波,江董事長也舉日本針TPP100多場與產業溝通的說明會為例,期許政府要更重視凝聚社會共識。洪院長則特別提醒當前所有的經濟議題,都應該在「如何改變與重新建立台灣產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根本及配套條件」,以及「台灣能夠從各國的經驗看到什麼」的背景下展開討論,方能直擊關鍵核心。
 

亞洲景氣議探測亞洲景氣動向
 

辜朝

面對資產負債表不景氣,政府舉債投資是因應之道

雖然目前是史上最低利率時期,但全球景氣仍未復甦。事實上,此次經濟下滑的原因與過去理解不同,是一種「資產負債表的不景氣」。

2012年安倍第一箭量化寬鬆政策,振奮日本,股市上80%,但其實是源自美國進入日本的避險基金所造成。日本企業有個特質,把重心放在製造研發,對管理錢興趣缺缺,跟歐美企業擅長錢滾錢不同。另外日本投資人對景氣看法保守,不愛股市匯市偏愛債券。加上日本之前就做過量化寬鬆,一般認為沒有新意,所以初期迴響不大。但隨著外資不斷瘋狂投入,改變了日本金融市場生態,股市熱日圓低可能造成通膨,屆時將使債券獲利降低,因此日本投資人開始撤出債市。

日本其實有點幸運,因為美國對沖基金在歐洲已經虧到絕望,走頭無路,一聽到日本增加貨幣供給兩倍時,馬上結清歐洲所有投資投入日本。這類外資造就了所謂「安倍蜜月期」。但現在蜜月期已結束,日本央行該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否則造成債市開始泡沫化,將得不償失。

所謂「資產負債表不景氣」,是因為過去泡沫經濟使企業負債,大家致力於修補資產負債表而努力還債,即使後來銀行利率降0,仍然無人願意將資金借出投資,因此整體經濟萎縮。

這種不景氣的因應之道,需要政府介入,將卡在銀行的資金借出做各項國家投資,以維持經濟,待民間企業陸續清償債務,財務健全並擺脫負債的心理創傷後,便會恢復投資。安倍第二刺激財政措施,要做的就是政府借貸投資,同時持續鼓勵企業跟進。而第三結構性改革,目的也相同,透過加TPP開放市場、法規鬆綁等增加投資。

許多人認為國家財政赤字嚴重,應該阻止政府繼續舉債,並刪減預算。其實一味撙節並無法解決資產負債表不景氣,反而造成惡性循環。德國政府經常宣稱南歐國家經濟衰退是因為南歐人重享樂不努力,所以現在應該努力撙節。事實上並非如此,德國因為貨幣供給量較少,薪資價格成長低,所以雷曼事件後相較於南歐及其他歐洲國家而言有競爭力,才能維持較好的經濟,跟人民勤奮程度無必然關連。

關於資產負債表不景氣,美國了解並且不斷提出財政懸崖的警告,目前低空飛過危機;歐洲現在開始逐漸認識,相信應該會有所作為;而日本第二、第三箭如果能夠有效刺激民間借貸投資,便能擺脫不景氣的低迷。

 

鄭貞

金融健全、政府投資形式及扭轉全民共識,亦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觀察資產負債表同時,也不能忽略銀行角色,現在銀行資本適足率要求不斷提升,某種程度也是限制銀行放款的因素。此外,政府部門支出的形式也很重要,如果用補貼或減稅,讓部分所得回到民間,依目前狀況民間還是會儲蓄,便無法發揮功能,這也是之前政府為何發消費券不發現金的原因。政府應該還是從擴大基礎建設著手較為妥當,但要注意信用問題,避免被調降反而使資金成本變高,歐債危機就是前車之鑑。

全民共識方面,台灣民間也在儲蓄,投資則偏向不動產,覺得不動產才安全。但如果只是不動產的過戶移轉,其實只是金錢遊戲,對整體經濟沒有幫助。至於台灣的財政赤字,雖然不如歐美情況棘手,但也節節升高。民間與政府,都應該重新思索如何有效的運用資產。

亞洲政經趨勢TPPRCEP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產業轉型全球供應鏈創新驅動服貿協議經貿策略國際市場布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