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發展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選擇
孫麗江(作者為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副教授) (2013/03/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3期》
綠色經濟與綠色產業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教授將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定義為:「朝效率、和諧、持續之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再生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而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李綱在「地平線2015」則提出,綠色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新發展模式,建立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可持續性作為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注1)。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模式,開發新能源技術和市場,將可持續性價值觀植入企業組織之中,創造一種新的商業價值。
從產業發展領域和範圍看,綠色產業的綜合性強、覆蓋範圍廣,帶動效應明顯,能夠形成並帶動一大批新興產業,有助於創造就業和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走出危機「泥淖」和實現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注2)。同時,新的發展模式下的綠色經濟必須要由綠色產業來支撐,國際綠色產業聯合會(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UNION)對於綠色產業(或綠色產業)的定義是:「基於環保考慮,在生產過程中借助科技,以綠色生產機制力求節約資源使用、減少汙染(節能減排)的產業」。
中國發展綠色產業的主要內容
2010年上海世博開幕時,中國就以東海大橋旁的海上風力發電廠、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太陽能電池,以及世博展館與地鐵的自然空調,向全世界宣示要從「世界加工廠」轉變為「全球綠色工廠」的雄心。但在此前美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曾發布過一份名為「誰將在綠色產業競爭中勝出?」(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的報告,提出中國在綠色產業上將出現「大躍進」。事實上,2008年以後,中國對綠色產業的投資金額已經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球對綠色產業的投資超過1,620億美元,中國達到346億美元。而據國際能源署預估,中國2020年前在綠色產業方面的投資將超過2,000億美元,約為美國的六倍以上(注3)。
早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期間,國家發改委就明確宣布要發展低碳排經濟,其中的主要指標是要將國內的天然氣消費比例由4%提升至8%。從國家戰略角度分析,中國積極開發綠色能源的主因有二:首先,由於國際間的減碳壓力,中國在「哥本哈根協議」中承諾到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50%(注4),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就是發展綠色產業以降低碳排放;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力圖透過發展綠能這一新興產業,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但是為了維持現有的經濟成長,需要消耗年均30億噸煤礦和4億噸石油,如此龐大的能源消費量是難以為繼的。2010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致詞時就提出了綠色亞洲六大方向,包括推動國際新興產業合作,尤其是節能減排、環保、新能源各領域。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綠色產業發展政策的核心訴求。
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國務院2012年發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從規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最高主管部門所說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綠色產業,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準,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注5)。
所以從綠色產業的主要內容上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首先要明確產業新技術範圍,即新型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汙染治理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次要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再次則是制訂綠色經濟科技政策,完善綠色經濟科技投入獎勵機制,同時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產、學、研相結合體制。所有這些具體到重點發展工程則為: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範工程、重要資源再生利用工程、寬頻中國工程、高性能積體電路工程、新型平板顯示工程、物聯網和雲端計算工程、資訊普及工程、蛋白類等生物藥物和疫苗工程、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工程、生物育種工程、生物基材料工程、航空裝備工程、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及關鍵組件工程、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智慧製造裝備工程、新能源集成應用工程、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
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碳排放交易、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綠色金融、政策支持、產業轉型、可持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