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品牌戰略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品牌戰略之探討

莊朝榮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品牌戰略的演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名牌戰略,在國家的名牌戰略體系中形成了「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等系列評選。截至2007年底,中國有效期內的名牌產品達到1,957個,共有434家企業獲得最新一批「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中國馳名商標總數超過1,000件。然而,從總體上看,中國品牌在國際競爭中仍處於追趕和從屬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如何抓住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使中國從製造大國轉變為品牌強國,仍是亟需面對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回顧中國品牌建設30年走過的歷程,大約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1991年,中國的品牌經濟處在啟蒙階段,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正式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中國企業開始以註冊商標為標誌的品牌建設行動,企業對於品牌的認識還普遍停留在商標層面;第二階段從1992~2002年,1992年後,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發展,跨國品牌開始以OEM的方式,利用中國低廉勞動力代工生產,並以此獲取高額利潤,這種反差促使中國企業認識到品牌的真正價值。品牌經濟步入了發展階段,從1996年開始,中國國務院頒布實施「品質振興綱要(1996~2010年)」,明確提出實施名牌戰略,振興民族工業;同年國家工商局發布「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工作遂走上法制化。1997年中國國家經貿委和國家品質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關於推動企業創名牌產品的若干意見」。1999年外經貿部對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予以推動。2001年國務院批准建立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開展了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認定工作,並授予45家企業的57種產品為2001年「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同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

第三階段是2003年迄今,品牌經濟加速提升,中國掀起了創建自主知名品牌的浪潮。2005年在中國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形成更多自主知名品牌的號召下,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扶持出口名牌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還確定了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機電產品、醫藥保健產品、五礦化工產品、服裝、輕工工藝和食品等六類產品190個出口名牌。「十一五」規劃通過後,發展品牌經濟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工作,品牌經濟提升加速,中國掀起了創建自主知名品牌的浪潮。2006年,商務部正式對外公示了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的名單,共評出了434家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2008年藉著舉辦奧運,營造更有利於優秀品牌成長的市場環境,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名牌產品。

 

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在國際上也占據了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根據全球權威媒體「金融時報」評出的2009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品牌100強(Top 100 Most Powerful Brands),中國共有五個品牌入圍,分別是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中國工商銀行(ICBC)、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和中國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中國移動位列世界最具影響力品牌榜第七名,品牌資產高達612.83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移動營運商品牌;同時,中國移動也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中國工商銀行品牌資產達380.56億美元排名第12、中國建設銀行品牌資產達228.11億美元排名第24、中國銀行品牌資產達211.92億美元排名第27、中國招商銀行品牌資產則達80.52億美元排名第80,也表現不俗。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已成為全球評價品牌無形資產的重要依據,而該品牌實驗室於2010年頒布「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中國共有17個品牌入選,排名第七。

自主品牌品牌戰略中國名牌品牌國際化品牌資產製造升級知識產權品牌管理出口政策企業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