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如何使製造業在地化並持續提升競爭力——以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例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如何使製造業在地化並持續提升競爭力——以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例

黎綺雯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台灣製造業現況與困難

   過20年,台灣有製造業空洞化的現象。1990年「開放台灣廠商赴大陸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政策開始1996年雖宣示「戒急用忍」政策,但製造業大廠仍然陸續外移。而留在台灣的製造業,當前面對的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情勢,前有日本、德國、美國等技術領先的先進國占據高階市場,後有中國以成本及市場優勢占據低階市場,在旁韓國則屬同質性高的競爭對手。

   根據William J. Baumol1967年的「成本疾病理論」,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長期不平衡成(Unbalance Growth),將引致資源往「停滯(Stagnant)的服務業移動,最終減緩總合成長。若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情勢下持續低利化,不難預期將由國內成長力道相對不足的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依成本疾病理論來看,將影響我國長GDP成長。

   除了從理論作觀察,製造業空洞化的結果,亦可從近年美國觀之。美國在柯林頓總統就任後將產業重點放在金融服務業,但在強勢美元的情況下,減弱了製造業在地生產,進而外移削減了創新競爭力及減少就業機會。根據MIT(2012)HSB(2011)新近研究,美國多年來科技業生產線外移已經削弱了本地R&D、創新能耐,以及國際競爭力,同時也衍生出失業的問題。而在金融風暴爆發以後,美國失業居高不下更浮現製造業空洞化的問題。因此,美國推動「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意圖強化美國新興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不再任意地將製造外包至低成本的國家,在其國內創造大量的製造業工作機會。我國可從美國現況推想製造業空洞化對國家整體發展的衝擊,留住及強化製造業在地發展是必須的。

   製造業回流或是要留住製造業有那麼容易嗎?關鍵點在於企業營利目標與國家目標是分歧的。企業外移主要著眼於降低成本與龐大市場機會,但製造業外移卻會減緩GDP成長及就業,除非有其他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成功替代。然而,在近年中國騰籠換鳥、台商鮭魚返鄉的情況下,我國也推出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其中受到熱烈討論的是應否放寬外勞規範?事實上,這議題涉及台商回流或是留在台灣的策略,是要以「成本降(Cost-down)策略」,還是要用「走向高附加價值策略」?然而,基於在各方面的成本都不可能低於新興發展國,成本降低為主的策略僅可用於短期,長期為了提高我國的實質薪資、持續穩健發展及提升人民福祉,必須採用走向高附加價值策略,以彌平成本差異所引發企業外移的意願。

   問題是該如何去做?這衍生出一個問題,國外先進國家是否存在高人力成本下,仍然維持製造業在地及國家持續穩健發展之成功經驗,值得台灣借鏡使用?

 

先進國家評比:德國是標竿國家

   在金融風暴後,德國成為備為矚目的國家。它不但在災後快速恢復,且穩住了國內失業率,成為其他國家如美國等稱羨的對象。而德國持續維持其製造業的強盛,被認為是抗災能力強、維持就業率的重要因素。為更了解先進國家長期總體及製造業表現的變化,以下將與台灣作比較探討,進而針對德國為何應視為標竿國家作深入研究。

   在先進國家之製造業所占GDP比例上,普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且很難有所回升,日本與德國卻是例外。1995年詳細觀察(1),英國、美國及法國的製造業占比持續下降2003年以後皆少15%。日本及德國則相對特殊1995年以後,日本製造業GDP比重雖然剛開始呈現下降,但2001年後開始維持20%左右,並未持續下降。而德國方面,製造業占比除維持22%左右外,更呈現比例輕微上升的情況。因此,可見德國及日本在維持製造業表現相對突出,其中又以德國為佳。

德國製造業產業群聚高附加價值技術創新客製化生產機械設備業研發合作企業競爭力製造回流政策支持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