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業科技展望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業科技展望

莊朝榮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十二五農業發展問題和挑戰

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資料顯示,中國農業GDP的比重,200015.1%,降200910.3%20111月最新公布2010年國民經濟運行態勢,該比重約降10.2%,降幅趨緩透露出的訊息是,今後中國農業GDP的比重要降至發達國2%以下的水準,是否會像過去十年那樣的快速,值得觀察。同樣地,農業就業人口20003.60億人,減少20092.97億人,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200050.0%,降200938.1%。與目前台灣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約5%相比較,中國要擴大內需,發展服務業,以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力在城鎮就業,仍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1~2015年的「十二五」時期,中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嚴峻的問題和挑戰。目前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壓力增大。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章力建說,在中國資源和人口的約束條件下,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的唯一出路,只能倚賴農業科技創新。中國農業面臨著市場訊息不靈、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單位產量較低、成本較高、產品花色少、包裝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單純依靠資源、化肥等的投入刺激農業發展,將與資源短缺的社會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相矛盾,長期來看,只能依靠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勞動工具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一食品網2007)。

 

十二五農業發展重點

由於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土地產出、資源利用和勞動生產的效率均低,農業集約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提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十二五時期,促進農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也就是要顯著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條件,大幅提高機械化、水利化、資訊化水準。

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分析研究小(2010)指出,在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方面,由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僅48%。十二五時期,要把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提高耕地質量,作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增強農業科技能力,要開發應用先進技術和提高技術裝備水準,而為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要加強科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民培訓。科技創新,一方面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則要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整合,加強優良品種培育,加大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農技推廣要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加大「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實施力度,引導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社會力量,承擔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項目,形成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技推廣新格局。農民培訓要以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為重點,加快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努力克服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對農業科技應用的不利影響。

 

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

根據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2020年,農業現代化將加速進展,科技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使農業結構大幅調整,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現階段,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轉化管道不暢,科技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也不快。因此,必須依靠科技開闢農業發展空間,拓展農業功能,組裝配套實用化技術,壯大農業科技產業。但中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除主要農作物育種外,一些畜產品、園藝產品的品種,和重大農業裝備仍大部分依賴進口;產前、產中、產後等系列技術整合、配套不夠;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養殖業、加工業等重點領域技術成果嚴重缺乏;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技術成果明顯不足。二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三是創新和應用體系不完備,還存在一些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農業科研體系分割,科研聯合協作不強,科研和生產脫節,農科教、產學研聯繫仍不緊密;高水準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較大,農業技術推廣團隊不穩定,農業科研與推廣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十二五規劃農業科技創新農機自給率種子業改革成果轉化農業園區科技體制改革糧食安全農技推廣現代農業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