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業科技展望
莊朝榮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十二五農業發展問題和挑戰
根據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資料顯示,中國農業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5.1%,降至2009年的10.3%,2011年1月最新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運行態勢,該比重約降至10.2%,降幅趨緩透露出的訊息是,今後中國農業占GDP的比重要降至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準,是否會像過去十年那樣的快速,值得觀察。同樣地,農業就業人口從2000年的3.60億人,減少至2009年的2.97億人,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從2000年的50.0%,降至2009年的38.1%。與目前台灣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約為5%相比較,中國要擴大內需,發展服務業,以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力在城鎮就業,仍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時期,中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嚴峻的問題和挑戰。目前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壓力增大。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章力建說,在中國資源和人口的約束條件下,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的唯一出路,只能倚賴農業科技創新。中國農業面臨著市場訊息不靈、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單位產量較低、成本較高、產品花色少、包裝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單純依靠資源、化肥等的投入刺激農業發展,將與資源短缺的社會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相矛盾,長期來看,只能依靠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勞動工具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一食品網,2007)。
十二五農業發展重點
由於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土地產出、資源利用和勞動生產的效率均低,農業集約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十二五時期,促進農業發展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也就是要顯著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條件,大幅提高機械化、水利化、資訊化水準。
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分析研究小組(2010)指出,在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方面,由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僅達48%。十二五時期,要把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提高耕地質量,作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增強農業科技能力,要開發應用先進技術和提高技術裝備水準,而為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要加強科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民培訓。科技創新,一方面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則要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整合,加強優良品種培育,加大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農技推廣要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加大「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實施力度,引導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社會力量,承擔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項目,形成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技推廣新格局。農民培訓要以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為重點,加快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努力克服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對農業科技應用的不利影響。
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
根據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至2020年,農業現代化將加速進展,科技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將使農業結構大幅調整,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現階段,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轉化管道不暢,科技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也不快。因此,必須依靠科技開闢農業發展空間,拓展農業功能,組裝配套實用化技術,壯大農業科技產業。但中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除主要農作物育種外,一些畜產品、園藝產品的品種,和重大農業裝備仍大部分依賴進口;產前、產中、產後等系列技術整合、配套不夠;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養殖業、加工業等重點領域技術成果嚴重缺乏;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技術成果明顯不足。二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三是創新和應用體系不完備,還存在一些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農業科研體系分割,科研聯合協作不強,科研和生產脫節,農科教、產學研聯繫仍不緊密;高水準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較大,農業技術推廣團隊不穩定,農業科研與推廣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十二五規劃、農業科技創新、農機自給率、種子業改革、成果轉化、農業園區、科技體制改革、糧食安全、農技推廣、現代農業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