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策略面】5 能源轉型下,新能源技術之發展與應用
鄒逸錚、陳俞婷 (2018/06/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6期》
隨著氣候變遷,大自然反撲力量愈來愈強烈,世界各國紛紛啟動能源轉型計畫,為使順利過渡及轉型,則需透過新能源技術之發展與應用,以能克竟其功。我國為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政策目標,亦積極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並藉由新能源技術之發展與應用來推動再生能源,並擺脫對核能、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加速低碳經濟社會的到來。
在傳統能源日益枯竭、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之迫切性與日俱增下,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已成為全球能源發展之趨勢。隨著新能源在電網中的比例提高,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及間歇性問題漸突顯出來,將會對整體電網造成衝擊,因而推出輔助技術,以穩定供電系統,實現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
新能源技術之範疇,可區分新能源開發技術與輔助推動技術等兩大類,藉由新能源技術開發,有效使用尚未開發之資源,增加多元供電,並帶動創能科技產業發展。同時透過儲能、物聯網、微電網、智慧電網、人工智慧等輔助推動技術之布建,強化電網穩定度與提升再生能源併網下之供電穩定,以因應未來再生能源滲透率大幅提升所需之智慧整合調度。
新能源技術之崛起
(一)海洋能
海洋能源占全球再生能源電力最小部分,但資源潛力大、分布廣泛,以環境永續觀點來看,是極具潛力之再生能源。海洋能發電來源可歸類為潮汐能(tidal power)、潮汐流及洋流(tidal & marine currents)、波浪能(wave power)、溫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s)及鹽度梯度(salinity gradients)等五種,主要發電原理為利用海水的流動來帶動發電機發電。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之海洋能源系統報告指出,全球溫度梯度理論年發電量為44,000TWh、波浪發發電量為29,500TWh、潮汐流及洋流發電量為800TWh、潮汐發電量為1,200TWh、鹽差梯度發電量1,650TWh,顯示海洋擁有龐大的開發潛能。惟在各種型式的海洋能中,潮汐能首先趨於成熟,其餘如波浪能、潮汐流及洋流能等發電設備則是準備邁入商業化階段(圖1)。
新能源技術、海洋能、氫能、儲能、智慧電網、物聯網、能源自主、能源轉型、再生能源、電網穩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