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以勞動生產力解析台灣薪資問題之成因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以勞動生產力解析台灣薪資問題之成因

詹建隆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勞工薪資是否過低為近來社會輿論的熱門話題。依照經濟學理論,勞動市場之價格,也就是勞工的薪資,由勞動的供給與需求面共同決定,決定了受僱者的薪水,本文將觀察雇主與受僱者間,如何分配生產之收益,進而討論台灣勞工的薪資爭議。

比較1990~2009年間,受僱人員報酬份額(注1)與勞動人數的變化,可以明顯發現,受僱勞工的總數逐漸增加,而受僱人員之份額卻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但不能就此斷定勞工的薪資水準正在下降,只能從中得知:「社會總薪資成長的速度追不上國民所得成長的速度」;另一方面,雇主招募員工之目的,即為生產商品,以賺取利潤,產品售出的總值扣除付給受僱者的薪水,餘下部分即為雇主之所得,雇主擁有這些財富的支配權利,以極端的情形為例,雇主完全不增加投資,則此資金就全部歸為雇主之營業盈餘,觀察20年間營業盈餘變化之趨勢,可以發現此比率正緩步上升,也就是「雇主利潤的成長速度,遠超越過國民所得的成長」,此現象不禁讓人聯想勞工應得的薪水是否受到不合理的分配,而落入了雇主的口袋?」(圖1)。

為了更進一步檢視產生的疑惑,利用「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的標準」觀察台灣18大類業別資料(注2),比較1990~2009年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份額變化(附表),有13個產業的受僱人員報酬份額呈現下降,且其中十個產業具有受僱人員份額減少但營業盈餘份額上升的情形,可見勞資雙方的收益分配,的確產生了矛盾。然而,就目前的討論,只能粗略的獲得勞資雙方獲取報酬的趨勢,為了更深入了解其中的細節,將由個別勞工的「生產力」出發,比較與薪資成長的關係,來討論受僱者「應得」的報酬與「實際」的差距,才能更進一步推論台灣勞動市場上的薪資是否過低,以及是否存在雇主「不合理」獲得受僱者報酬之情形。

 

1 1990~2009年受僱人數、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份額變化情形

  

  1990~2009年受僱人員報酬及營業盈餘份額之差距

 

以經濟學的觀點來說,「合理的工資」應該反應在每一位勞動者的生產力上,也就是生產力愈高的勞動者,拿到的薪資理當較高。接下來以此觀點為主軸,引用Sala-i-Martin(2006)所提出的方法,將台灣54項產業之受僱人員報酬、民眾要素所得(國民所得扣除間接稅淨額)及受僱者的人數的資料,建構出1990~2009年,每五年台灣平均勞動產出與薪資的分配,有了估計值之分配,就得以根據勞工生產力及薪資之間的變動趨勢,來分析營收分配之合理性。

觀察勞工生產力的演進趨勢,發現隨著時間推進,勞動產出水準逐漸上升,並且彼此「差異化」的情形更趨明顯,簡單的說,就是整體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雖然上升,但各產業間的產能差異也愈來愈大;另一方面,觀察勞工平均薪資的演進,發現勞動薪資隨時間推移的上揚幅度較不明顯,且其薪資「差異化」擴張的情形並未出現,整合平均生產力與平均薪資分配趨勢的訊息,得知兩者分配變化情形並不一致,也就是勞動者生產力的成長並未「合理的」反映在薪資上。為了仔細探究兩者之相關性,將其分配轉成成長率之形式(圖2),以求得平均薪資演進結果(圖3)。

薪資成長生產力落差勞資分配全球化影響外勞競爭產業外移代工模式工會弱勢所得不均政策失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