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工業廢水再生利用的推動策略與發展前景
吳靜宜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台灣隨著人口的成長、都市化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改變,生活及工業用水需求量逐漸增加,而自然環境的改變,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下,使得遇雨成澇、不雨成旱之現象益發普遍,導致地面水源供給量不足,部分地下水源又已過度抽取的情況下,政府開始嘗試開發多元化水源,其中水再生利用為其中之重點推廣發展項目。
水再生利用依照廢水來源又可區分為事業廢水及生活廢水。其中事業廢水係指工廠、礦場、畜牧業於製造、操作、生產、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或作業環境所排出,以及農作物栽培或養殖等所排出含有汙染物之水,故事業廢水包含了工業廢水及農業、畜牧業廢水。
本文所欲探討之對象為工廠廢水,將先優先說明工業廢水之汙染特性,以及其汙染物質種類。其次說明工業廢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了工業廢水的處理流程與再生利用之範圍,最後說明我國工業廢水再生利用之現況與未來推動策略。
工業廢水的現況與特性
近年來由於民眾環保意識逐漸升高,以及環保法令政策之貫徹執行,促使工業界致力做好各項汙染防治工作,對於汙染之減量與處理,業者大都投注相當多之心力。工業廢水經處理後汙染排放量已大幅降低,一般來說,在眾多水汙染物中,以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及懸浮固體(SS)最為普遍。
根據環保署之統計資料顯示(表1),2009年的削減率已經達到81.91%,遠高於1997年之70.69%,為近年最高比率,顯示經工業廢水處理的削減量逐年增加、廢水排放量日漸減少。
在工業廢水的特性方面,由於工業領域甚為廣泛,而各業別的生產方式、原料需求、水質汙染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討論工業廢水的特性時,需要針對不同業別進行討論,分別為造紙業、染整業、金屬表面處理業、印刷電路板製造業、煉油石化業、製藥業以及食品業。
表1 台灣工業廢水排放量與削減率統計
(一)造紙業
造紙業的廢水汙染物質可分為懸浮性固體物、溶解性有機物及溶解性無機物等三大類,汙染物來源主要為抄紙過程使用之各種填充料,如白土或細微纖維,以及廢紙漿纖維脫墨製程所產生之廢水。
(二)染整業
染整工業由於製程複雜,專業技術要求高,加工項目繁雜,具有技術密集的特性。且染整工業為訂單代工產業之一,依訂單產品要求於生產過程中添加多種化學藥劑與染料,故染整廢水特性含高色度與生物難分解有機物。一般而言,廢水是染整業的最大汙染源,其廢水普遍的特性包括:高色度、高溫、高有機物含量、高懸浮固體物含量、強酸性或強鹼性,其主要之汙染源來自水洗、印染殘液及製版所用藥劑與酸洗液,同時印染機械及網版的清洗亦帶出相當量之汙染物及廢水,且廢水量大、水質多變而不穩定,故處理難度高。
工業廢水再生、水資源回收率、再生水模型廠、薄膜過濾系統、消毒技術、回收水去化、用水總量管制、廠區中水道、複合汙染處理、廢水供應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