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技術研發分工的治理——論兩岸產業技術合作機會研析流程
陳佳宏 (2010/07/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7期》
對於20餘年來歐美日企業藉由優勢的智慧財產,或要求我國企業支付巨額權利金,或面臨侵權訴訟威脅的產業現實,台灣產業早已深切體認擁有自主智財才是企業長期經營的關鍵,若計算美國與中國專利數量,台灣的專利績效可說相當優異,2008年美國專利數量排名為第五名,中國專利數量排名則為第三名(台經院,2009)。但是,大部分台灣產業還是沒有達到智慧財產自主的程度,而可以減免經營上之成本和風險(周延鵬,2006)。從數字上來看,政府每年投入科研經費約千億元,占GDP之2.7%,但科研智財權收入每年僅7億餘元,民間每年向國外買專利權、商標權或文化智財付出之權利金或授權金亦達千億以上,國外每年向台灣購買之智財授權金或權利金約僅70~80億元,兩者不成比例。由此可見台灣面臨研發投入與所獲效益存在落差的問題,正顯示台灣缺乏規劃智慧財產布局的策略與步驟。
所謂智財布局策略,依照廠商營運模式之選擇而有不同,若廠商選擇自製,則需考量進行相關專利布局,如我國鴻海在連接器之專利布局,不僅量夠,還縝密鏈結成專利網。另一種為將核心能力外之技術與其他廠商進行技術合作研發,以因應市場之新機會。
近年來中國挾著內地為數兩三億的農民與工人,其低價之工資成為「世界工廠」,且由於人口眾多,消費力開始提升而慢慢由世界工廠轉變為倍受矚目之「世界市場」。除了生產及市場受到重視外,近年來中國智財方面之發展亦不容小覷。據Thomson Reuters 在2008年所發表之報告(附注)指出,中國將在2012年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統領下一個全球專利發電機。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09年《全球智財指標》顯示,2007年全球專利申請最多之國家及地區依次為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和歐洲。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維持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但短期內預估仍無法追上日本和美國。在1995~2007年間,全球向中國申請專利之年複合成長率為23.9%,遠超過美國與歐洲,躍居全球專利成長最快的地區。若以本國人申請專利件數與成長率來看,2007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本國人專利申請國,同時成長率則為全球第一。上述報告的結論均指出中國已躍升為全球最重要的知識產權布局的國家。
自馬總統就任以來,台灣與大陸之交流益加密切,繼2008年11月兩岸正式大三通後,政府亦積極規劃兩岸搭橋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等產業合作政策,期望能再造台灣經濟活力。在面對中國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以及中國在智財布局重要性逐步提升的情況下,除上述由市場潛力切入之產業合作政策外,在技術發展上亦應有對應之規劃,並透過一個嚴謹分析流程作為治理之基礎。
透過此套治理概念及分析方法,台灣不僅可在中國智慧財產經濟價值興起之機會下,早一步鎖定具專利價值之兩岸合作關係,採用專業之技術策略分析方法,評估兩岸技術合作策略之成本效益,進而應用中國之智財能量及人才,以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兩岸產業技術合作機會研析流程
本文所定義之「兩岸產業技術合作機會研析流程」,主要以掌握中國智財價值機會的角度出發,以尋求兩岸技術合作的重點技術領域為主軸,因此偏重於引進中國技術開發能耐之策略評估,以及潛在可能的引進對象。此流程包含四個步驟:
首先,透過各產業發展情形及進出口競爭力等原始資料或次級資料分析瞭解兩岸於各產業之競合關係。例如以各產業類別出口比重與成長概況、兩岸上下游分工關係、水平競爭之品質差異與區隔等。瞭解產業競合關係有助於解析兩岸在各相關產業技術研發議題,以及智財應用需求面向上之相對強弱關係。
專利能量分析、兩岸產業競合、技術研發分工、液晶面板合作、中國學研機構、智慧財產布局、電子零組件、策略合作對象、產業競爭力、研發治理流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