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ECFA簽訂下台灣物流業的商機與挑戰
許博翔 (2011/06/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6期》
物流業一直扮演製造業幕後推手的角色,隨著兩岸經濟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於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絕大多數的物流業者均認為,我國物流業得以在國內製造業產業逐漸外移的不利態勢下,有了否極泰來的希望,這位幕後推手也將正式走到台前,成為兩岸經貿深化的見證者與受益者。
不可否認的,ECFA雖然一方面可為我國的物流業帶來機會;例如:透過更蓬勃的商品貿易為國內物流帶來商機、藉由ECFA平台協助業者切入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卻也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在後ECFA時期的產業物競天擇趨勢愈見明朗,尤其兩岸貿易量的增加將使空運、海運業者直接受惠,而這些業者多屬大型物流業,使得大型業者將能攫取商機與應付挑戰的要角。反觀,國內物流業者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在後ECFA時期將面臨如何資源整合以利競爭的課題。因此,如何善用機會並減少威脅以促進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將是本文所欲分析探討的焦點。
我國物流產業現況
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使全球景氣不佳,其對國內物流業的衝擊在2009年發揮至極致;當年國內物流業之總銷售規模較2008年大幅衰退14.8%,僅達新台幣7,681億元,就業人數、平均薪資雙雙大幅下滑,惟企業家數反而較2008年成長1.28%。2010年我國進出口復甦狀況良好,甚至超越金融海嘯前水準,物流業也間接受惠而使得銷售額、企業家數、就業人數、工資及薪資皆顯著成長(表1)。
表1 2006~2010年我國物流業整體現況主要統計資料
進一步由表1可以發現我國物流業者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平均每家企業僱用的員工數目約在12人左右,且近年企業家數雖然成長,但銷售額表現卻未能同比例成長,此一狀況可能與同業競爭激烈,多數以削價競爭為主要手段有關。
根據主計處行業分類標準,我國物流業中類分類包含陸上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運輸輔助業、倉儲業、郵政及快遞業。其中陸上運輸業排除汽車客運業、大眾捷運系統運輸業,運輸輔助業排除旅行服務業及電信業。
就細項業者而言,企業家數主要以運輸輔助業為最,陸上運輸業、郵政及快遞業次之。水上運輸業及航空運輸業的營業表現不佳,但其企業家數反而成長,主要的原因與2008年兩岸直航有關。倉儲業者雖然受金融風暴影響而使得企業家數減少,但是總銷售額反而顯著增加,主要原因是分類合併而使總銷售額大幅擴充,否則倉儲業銷售額實際上仍受到金融風暴拖累而衰退,直至2010年因景氣回溫帶動製造業挹注才顯著改善。運輸輔助業中大多是第三方物流業者,專職提供物流服務,近年企業家數大幅成長,但銷售額未能同比例增加,此與多數業者規模小以致於採削價競爭方式有關(表2)。
ECFA、物流產業、貨運承攬、台商供應鏈、兩岸直航、運輸輔助業、倉儲管理、貿易競爭力、跨境物流、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