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日韓貿易戰之影響分析及其對產業鏈的衝擊
王聖閔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2018年3月在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備忘錄,以「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祕密」為由,宣布對從中國進品總額達6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關稅。中國隨後也宣布反制措施,針對128項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這也開啟了美中貿易戰序幕。
自2018年以來,美中雙方多次進行貿易談判,在每次談判後看似貿易戰出現解決的曙光,但是後來雙方的談判進度又因各種理由而退回原點,使得全球經濟觀察家及市場投資人的心情隨著不斷地上下起伏,而且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解決的跡象。在全球的注目焦點聚集在美中貿易戰的同時,在東北亞的日韓兩國也正在進行另一場貿易戰,2019年7月日本對出口韓國的三項半導體產業用的關鍵材料進行出口審查,而開始了兩國以改變進出口規則等方式來抵制對方,也同時讓雙方的產業鏈受到影響。
二戰日本徵用工爭議成為日韓貿易戰導火線
開啟日韓貿易戰的原因與因為貿易逆差等原因引發的美中貿易戰不同,主要是由於日韓兩國對於過去歷史的認定差距,及後續一連串的事件累積所引起。日韓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朝鮮半島,雙方就有著許多民族情感糾葛。戰後日韓雙方在為邦交正常化進行多次會談之後,最終在1965年簽署《日韓基本條約》,以解決二戰期間倖存者、死難者家屬、傷者、被徵用者的補償問題,韓方向日方提出了總計3.64億美元的補償款。雙方最終商定,日本提供3億美元無償援助、2億美元有償援助,以及3億美元商業貸款,一次性地解決受害者索賠問題,韓國政府則放棄「索賠權」。不過當時的朴正熙政府並沒有將日本的賠償金發放給受害者,而是用來發展經濟,無償資金主要使用在發展農、林、漁和原物料產業,貸款則被用於建設鋼鐵、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上。
韓國前總統朴槿惠因醜聞而被彈劾下台後,2017年的韓國總統大選由共同民主黨的文在寅獲勝,文在寅在上台後,就日韓過去的歷史議題上,對日本採取強硬的態度。韓國國會議長文喜相就慰安婦問題要求日本天皇道歉、韓國單方決定解散基於慰安婦協議成立的慰安婦支援財團「和解‧平癒財團」、日本海上自衛隊P-1巡邏機遭韓國海軍驅逐艦火控雷達照射的軍事摩擦等一連串事件發生,使日韓雙方的關係持續惡化。
在二戰期間日本統治朝鮮半島時,韓國徵用工曾被動員赴日本本土的工廠工作。韓國最高法院在2018年10月30日裁定,日本新日鐵住金(原「新日本製鐵」)必須賠償四名原告支付每人一億韓元,這是在韓國徵用工相關的補償訴訟中,首次判決確定要求日本企業賠償的案例。同年11月29日韓國最高法院再度判決日本三菱重工必須賠償五名戰時勞工家屬及勤勞挺身隊女性。但日本政府隨後對於判決表明立場,表示在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中,舊徵用工的補償問題已完全解決。
日韓貿易戰、產業鏈衝擊、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經濟報復、貿易白名單、韓國電子業、供應鏈轉移、關鍵原物料、經濟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