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去中心化金融與區塊鏈的發展
彭思遠 (2021/01/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期》
過去十年來,數位經濟的發展無預警闖入所有人的生活之中,人工智慧、行動裝置、4G至5G、互聯網到物聯網、共享經濟等發展日新月異,架構在這些科技及概念上的應用更如雨後春筍,不僅所有人享受了數位時代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未來潛在的巨大商機,共同奠定了數位時代的基礎。
其中討論熱門程度不下於這些新興領域的技術還有「區塊鏈」(block chain),但目前社會對於區塊鏈的評價有褒有貶,主要應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行情暴漲暴跌,詐騙及炒作的聲音從來沒停過,有些國家甚至明文禁止加密貨幣的交易,加上2018年最熱門的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發生詐騙、吸金、洗錢的情況不在少數,讓區塊鏈前景增添許多陰影,徒有其名、泡沫化的討論絡繹不絕。
被媒體形容為區塊鏈最強應用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馬上又成為熱門焦點,在DeFi話題帶動下,加密貨幣走勢大反彈,比特幣(Bitcoin)從2020年年初約8,000美元漲至19,000美元以上,以太幣從約130美元最高來到590美元以上,十大加密貨幣指數漲幅超過1.83倍,如此恐怖的暴漲,說明各界對於DeFi及區塊鏈的高度期待,當前區塊鏈遇到的瓶頸是什麼?DeFi為何再備受矚目?值得進一步觀察。
區塊鏈的發展與瓶頸
區塊鏈技術源於比特幣,2008年中本聰在網路上發表「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隨後於2009年1月3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挖出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也被稱為「創世區塊」,正式將區塊鏈的技術搬上世界舞台。
比特幣與傳統透過市場或平台集中交易方式不同,讓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節點(nodes),每一個節點在相同時間都有擁有相同且完整的帳本資訊,也就是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當要交易時,交易人向所有節點宣告交易內容,透過點對點(Peer to Peer, P2P)網路、SHA256雜湊演算法、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機制等技術及進行認可。而記帳權是透過工作量證明機制競爭獲得,也就俗稱的「挖礦」,所有的礦工同時解題,最先解出來的可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背後比的就是電腦演算力。由於新帳的紀錄是在舊帳下面新增一個區塊(blook),而所有區塊串聯起來成鏈,因此稱之為區塊鏈。
比特幣之所以受到各界的重視,關鍵在於「去中心化」、「不可竄改」及「高安全性」。由於PoW機制,想要竄改區塊鏈中的資料,電腦的算力就要比51%礦工電腦的總合算力更高,才有辦法取得記帳權,就目前比特幣參與者及電腦技術的局限,駭客基本上是不可能任意竄改比幣特的區塊鏈,更將安全性提到最高。
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金融、開放銀行、開放API、比特幣、智慧合約、權益證明、金融創新、資產借貸、數位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