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低碳發展課題下,國際間能源安全管理機制之趨勢
顏君聿、施恩 (2011/12/12)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2期》
1973年中東爆發以阿戰爭導致石油危機後,能源安全開始被視為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部分。1974年,國際能源總署(IEA)成立,遂正式提出以穩定原油供應和價格為核心的能源安全概念。然而,能源安全的內涵,隨著不同國際情勢發展階段而有所變化,如受到能源生產國地緣政治格局的制約、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威脅、中國和印度等大國經濟崛起造成對能源需求的擴增、全球化能源產銷競爭,以及國際市場投機客的炒作等,已使得能源安全的範疇擴大到供應安全、運輸安全、使用安全等。此外,因溫室氣體排放議題逐漸受到全球矚目,其又與能源供應息息相關,如國際間能源使用仍主要仰賴化石能源,且化石能源使用又占總體碳排放相當高的比重,因此,在目前國際間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局勢下,探討各國能源安全管理時,應將低碳課題納入討論。
本文首先針對能源安全的意涵進行了解,並探討國際情勢如低碳發展與能源安全之關係。接著,蒐集研析主要國家能源安全管理機制做法,並歸納低碳發展課題對其影響重點,作為我國未來規劃與執行能源安全管理之參考。
能源安全之定義與內涵
在探討各國能源安全管理機制之前,實有必要對於何謂「能源安全」加以釐清與檢視。觀察主要國際組織及能源相關機構對能源安全的闡述,除希望供應措施得以保障經濟體系的正常運作外,亦企盼能源安全朝穩定、成本有效性及永續性之能源供應(表1)。
表1 主要國際組織及能源相關機構對能源安全的闡述
參考上述機構的描述,本文做出下述定義:「所謂能源安全,在此是專指能源供應安全,亦即指在特定時間及需求水準下,如何滿足環境友善、達成能源供應之穩定性,以及效率應用之目標。其中,環境友善係指能源供應水準在滿足必須之需求水平與資源耗用;穩定性係指能源供應波動(幅度及頻率)能維持最小變化幅度;效率應用係指能源供應效率能符合最大經濟效率之目標。能源安全目標必須透過多項措施構面的進行,包括能源的來源、供應的設施、產銷的供應鏈、定價的機制等之相互配合方能達成」。
理論上環境友善、穩定供應及效率應用三個目標為等三角型之均衡(附圖),但各國會因其本身發展情勢而對特定目標有所偏重,而能源安全管理也將因各國國情相異,而有不同的政策重點。
附圖 能源安全之範疇與定義
國際情勢與能源安全之關係
隨著環境的變遷,能源安全的內涵也隨著不同階段的國際情勢發展而有所轉變。石油危機後,能源安全議題大多圍繞在來源的穩定性,為配合各國經濟發展,各國政府大多採取避免供應中斷的措施,化石能源此時所占之地位極具重要性。因此,許多國家普遍將能源視為民生必需品且關係著經濟發展,而政府有供應之義務,對於能源價格合理性、中斷危機及來源開發等皆負有責任。爾後,許多國家體認到能源定價機制是整個能源改革的核心,由於定價機制不完善,導致能源價格水準和定價機制無法反映內外部成本。低價供應下不但無法減少能源之耗用,更增加了節能減碳壓力與環境負擔。
能源安全、碳排放、低碳發展、政策指標、美國經驗、中國預警、日本白皮書、供應穩定、永續能源、氣候變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