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費利曼抗拒凱恩斯革命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費利曼抗拒凱恩斯革命

施建生  (2012/03/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3期》

薩繆森的「新古典綜合」所襯托出的總體經濟政策經過戰後二十多年的推行以後,世界經濟的確呈現出一片繁榮與進步的景象。但到了1970年代以後,全球各國則普遍地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同時伴隨存在的還有嚴重的失業,形成了所謂「停滯膨脹」(stagflation)的局面,而且還久久而不能消逝。於是一般對於這種凱恩斯學派的主張就逐漸消失信心,而原來對凱恩斯主義持異者的聲勢也就隨而逐漸增漲。在這群人中反對凱恩斯主義最澈底的恐怕要推薩繆森在芝加哥大學時的學長費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了。由於他反對凱恩斯革命的是基於反對貨幣數量的變化,在經濟穩定之謀求上所發生之作用的重視,英國人乃於1970年將他這種主張稱為貨幣主義(monetarism)。雖然費利曼感到該名號不很妥切,而寧願使用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一詞,但由於一般都已這樣稱了,他就隨俗了。(注1)我則由於他特別重視貨幣因素,甚至認為是唯一足以引起經濟變動的因素,就將之譯為唯貨幣主義或唯貨幣論。本文將他這種主張略作論述。


一、從貨幣理論的發展說起

他將現代貨幣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原始階段,二為革命階段,三為抗拒革命(counter revolution)階段。

(一)原始階段

先以原始階段費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所揭櫫的貨幣數量學說論,它的精義可就他所提出的MV=PT這一方程式來表示,這就是貨幣數量(M)乘以貨幣流通速度(V)等於價格(P)乘以交易數量(T)。根據這種理論,貨幣流通速度是可以視為非常穩定的,其快慢的決定是與該方程式中之其他變數無關的。因此,貨幣數量的變動所發生的影響不是反映於價格上,就是反映於產量上。一般地說,經濟社會上所發生的短期波動就反映出貨幣數量的變動。同時,在任何一段相當長的時期中,物價變動的趨勢也反映出在該一時期中之貨幣數量的情況。於是,一個國家為使其經濟能夠穩定,貨幣政策就成為一個主要工具。這是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理論,是為一般人所接受的。

(二)凱恩斯革命階段

到了1930年代,發生了凱恩斯革命,這場革命是因世界經濟大蕭條而引起的。當時許多人士以為貨幣政策已被推行過了,卻於事無補,因而就推論貨幣政策是無效的,至少就其對經濟不景氣的拯救論是如此。為了說明何以增加貨幣供給不一定會促進經濟擴展,許多人就提出了一些比喻。例如:「你能將一匹馬引導到河邊,但你不能要牠飲水。」「貨幣政策就像一條繩子,你能將它拉開來,但不能將它推出去。」(注2)

凱恩斯並不否定費雪方程式的存在,但他認為其中的流通速度不是非常穩定的,而是會時常變動。他說如果貨幣增加了,它的流通速度就會減少,結果對於方程式的右端(物價與產量)就不會發生任何影響。同樣的,如果方程式右端的數量增加了,結果也不會引起貨幣數量的增加,而只會使其流通速度增加而已。因此,他認為貨幣數量的重要性並不大,最多不過是其數量的增加可以使利率降低而已。在這裡他就提出他的新理論,認為就經濟波動論,關係重大的不是貨幣數量,而是社會中不受當時所得數量影響的自發性的(autonomous)支出。這所謂自發性的支出主要是指產業界的投資與政府的支出。於是,凱恩斯就漠視了貨幣在謀求經濟穩定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而認為經濟大蕭條之所以發生乃由於投資需要之減少,而投資需要之減少,則反映於投資機會之稀少上。投資既已減少,一般人之所得自然也減少,這種情形不斷演變下去,經過所謂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的發揮,必定肇致整個經濟的崩潰。既然如此,一個國家要拯救經濟不景氣自不能再依賴貨幣政策,而應轉而運用財政政策,在政府支出與稅收上加以調節,方克有濟。

費利曼唯貨幣論凱恩斯學派停滯膨脹貨幣政策自然失業率菲力浦曲線通貨膨脹財政赤字經濟穩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