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勞動型態,為商業服務業帶來勞動運用新模式,還是新挑戰?
林怡君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零工經濟、承攬契約、電傳勞動等新勞動型態,正在顛覆傳統的勞動關係。在疫情後,商業服務業出現了「受僱員工淨退出」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許多勞動者重新獲得了就業自主權,因此,疫情後的工作模式延續了符合個人期望的趨勢。然而,這些新型態帶來的無形成本和受僱者的風險,突顯了企業提高內外部團隊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新勞動型態納入法規已經迫在眉睫,政府應保障勞工權益,以維護經濟與勞動權益的平衡。
數位經濟崛起,促成平台及零工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改變了既有的產業樣貌,造就勞動市場的新發展趨勢,衍生包括零工經濟(gig economy,注1)、承攬契約(注2)、電傳勞動(注3)等新勞動型態,顛覆過往典型的勞動關係(Typical Employment)。其中,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提供彈性的工作時間或地點或職務內容、高自主性的全新態樣,對勞動者產生莫大吸引力,有些勞動者在固定正職工作之外加入平台,利用下班或休假時間兼職來增加收入;有些勞動者則是直接用接案方式維生,為失業者獲得工作、甚至能在退休後開啟事業第二春帶來更多機會,這樣的新態樣也讓部分企業漸漸透過平台委外派發工作,成為獲得補充人力的新來源管道,特別在COVID-19疫情後,尤其是從事技術門檻較低的外送服務勞動者,三年內暴增了三倍(注4),卻也產生相關勞動權益保障不足、職災事件頻傳,並衍生低薪、缺工等問題,尤其在勞動者就業心態轉變之下,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之意識提升,求職者找工作不一定是要全職職務,致使典型勞動者流向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
零工經濟的崛起讓勞動者意識到傳統工作的長時間、彈性低、薪資不足等問題,使得傳統工作型態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勞動力轉向外送等非典型工作,導致業者面臨更嚴峻的勞工短缺問題。
新勞動型態為商業服務業帶來補充人力的新管道,還是助長離職潮?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全體產業2023年釋出23.7萬個職缺中,有三成是來自商業服務業,與疫情前(2018年)相較,住宿及餐飲業職缺數增加了36.89%,職缺率也從2018年的3.68%,提高到2023年的4.30%,就職種別來看,住宿及餐飲業釋出最多職缺的職務為餐飲服務人員,占比達56.0%,職缺數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75.94%。此外,批發及零售業最缺銷售及展示工作人員(29.9%)、商業銷售代表(20.4%),亦分別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14.15%、5.14%,而運輸及倉儲業最缺的則是駕駛及有關工作人員(50.7%),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22.02%(表1、表2)。
表1 產業職缺概況
職缺狀況
產業
|
2018年
|
2023年
|
差異數
|
職缺數
(個)
|
職缺率
(%)
|
職缺數
(個)
|
職缺率
(%)
|
職缺數
變化率(%)
|
職缺率
差距(%)
|
工業及服務業
|
213,767
|
2.70
|
236,679
|
2.81
|
10.72
|
0.11
|
工業
|
94,048
|
2.74
|
97,164
|
2.78
|
3.31
|
0.04
|
製造業
|
79,910
|
2.77
|
74,018
|
2.55
|
-7.37
|
-0.22
|
服務業
|
119,719
|
2.67
|
139,515
|
2.83
|
16.54
|
0.16
|
批發及零售業
|
38,143
|
2.18
|
41,907
|
2.40
|
9.87
|
0.22
|
運輸及倉儲業
|
7,398
|
2.46
|
7,831
|
2.59
|
5.85
|
0.13
|
住宿及餐飲業
|
16,483
|
3.68
|
22,563
|
4.30
|
36.89
|
0.62
|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空缺概況)報告、本研究計算與整理(2023)。
零工經濟、勞動型態變遷、數位經濟、勞工權益、商業服務業、勞動市場、政策調整、彈性工作、疫情後變革、企業人力資源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