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石化翹楚轉型為兼顧環保與人類健康的綠色企業——Dow Chemical
陳嘉宏 (2007/03/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3期》
產業發展現況
生物技術的廣泛定義為利用生物(動物、植物或微生物)或其產物,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物質或生物,並與其他各種技術整合,應用於人類社會的食、衣、住、行各方面,例如,工業生技應用玉米或其他農產品為原料,增加許多塑化物資材料的來源,因而降低以石油為原料衍生塑化物的依賴;環保生技的應用可以利用植物或是微生物,改善環境的汙染現況;醫療領域的生物技術應用,則是透過生物技術的協助克服目前許多疾病的治療限制,是目前生技產業最主要市場;而農業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更是近代新興生技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
廣義的農業包含農林漁牧四大方面。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農業生技是藉由改善農產品生產技術,透過物種改良,增加農產品產量及品質,並進一步改善人類饑荒問題,餵飽許多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人民為主要目的。此外運用農業生物技術生產較潔淨的生物能源如生物酒精及生物柴油,這不但舒緩人類對傳統化石能源如煤油、汽油的依賴,也減少對於耗盡地球有限化石能源儲藏量的擔憂。
全球科學持續進步,使得生物技術應用於新產品的開發日新月異,但是在農業生技產業商品化過程上,仍面臨重重困難。造成農業生技商品化的障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問題造成:(1)各國政府相關法規差異性大,造成上市核准取得不易,甚至無法上市,也因此長期資金的投資及需求成為農業生技的進入障礙之一;(2)各公司為確保發展農業生技,特別是物種改良技術不受侵權,並成為策略聯盟之有效商業工具,無不處心積慮於新物種專利的申請上大作文章。而企業針對新物種研發成果專利化後,所衍生出企業對於公共財的侵犯問題,亦造成眾多爭議;(3)儘管各國現行法規已有諸多考量,但是當基改作物被審核上市後,在世界各地大幅推廣種植,對於環境及其他物種之影響,仍讓科學家和民眾感到許多疑慮;(4)基改作物或所製成的食品,如基改黃豆所製成之豆類製品等,消費者對安全性仍有所疑慮,造成接受度不足,成為農業生技商品化的最大障礙。
公司規模及發展歷史
Dow Chemical Company (Dow Chemical)是目前全球農業生技產業的重要集團之一。該公司主體是由加拿大化學家Herbert Henry Dow於1897年所成立。創建之初,Dow Chemical的主要業務是應用Herbert在美國密西根州發明從地下滷水萃取溴之新方法,來製造與銷售漂白劑、溴化鉀等化學物。但今日的Dow Chemical歷經多次併購轉型,已不再是以化工產品為企業主體,而衍生成立七個主要營運部門,針對不同產業領域,致力於廣泛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詳見表1)。Dow Chemical現於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NYSE:DOW),在2005年的財務報表中,Dow Chemical約有10.56萬名股東,該年的年營業額達463億美元,相較2004年業績成長幅度達15%增加,淨利達45億美元,為一家積極發展的優良企業。
Dow Chemical、綠色轉型、環保意識、石化產業轉型、生物科技應用、基因改造作物、農業生技、可持續發展、能源效率改善、企業永續經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