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脫離關稅風暴的四種航海術
副研究員鄧翔靖 (2025/04/23) 《永續學院編輯室》

海上風暴烏雲蔽日,驚滔駭浪就在眼前,小船若不及早調整航道、重整船艙,終將捲入漩渦,永不見天日。
2025年4月2日,美國正式發動「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以貿易逆差為計算基礎,對全球徵收無差別式的「報復性對等」關稅。雖然政策緊急喊卡90天,卻已在五洋七洲掀起貿易巨浪,導致市場秩序劇烈震盪。
面對這場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經濟國族主義風暴,全球中小企業都是處於外圍的小船,提早修舵、壓艙並調整航道,是避免沈船的唯一方法。對台灣這艘出口導向的經濟船隊來說,眾多中小企業正航行於風暴邊緣,更需謹慎以對。
美國「對等關稅」要得不是雙贏!
美國政府強勢啟動關稅政策與「公平貿易」無關,而是希望藉著操控關稅迫使企業回流美國、降低對外依賴、復興美國本土產業。體現的是川普重商主義的思維邏輯,透過市場規模優勢設下關稅障礙,形成「要嘛來美設廠、要嘛被關稅壓垮」的斷龍石。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說的直白,美國的目標不是雙贏,而是我贏你輸!
這一次對等關稅涵蓋範圍甚廣,除了目前硬碰硬的中國外,也明確點名台灣、日本、韓國與歐盟。即使台灣長年與美合作緊密,也無法倖免於關稅風暴之外。更令人憂心的是,此項政策的擴張並未經過嚴謹的經濟影響評估,其任意性與突發性,將極大提高中小企業的決策風險;也就是說,氣象中心完全無法預測它的走向。
供應鏈再洗牌:中小企業處境堪慮
隨著全球供應鏈自美中貿易戰後轉向「安全與韌性」導向,友岸與近岸外包成為趨勢。美國企業紛紛將生產移往墨西哥,甚至返回本土;歐洲則推動產業歸巢東歐。儘管部分大型科技業得以承接高階產能,但台灣中小企業卻多數處於供應鏈末端,往往僅能被動調整,也很難享受到轉單的紅利。
根據台經院分析,台灣中小企業以出口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化工製品與傳統加工為主。近年在東南亞市場積極布局,但對美國出口仍居於大宗。一旦對等關稅措施上路,許多產品將瞬間失去價格競爭力。缺乏品牌溢價與技術護城河的中小企業,如同無法抗風的小舢舨,極可能因關稅壓力而沉沒於競爭之海。
封面圖片係作者使用Canva AI文生圖方式產生
對等關稅、供應鏈重組、中小企業、轉單紅利、產業韌性、出口戰略、國際移轉、關稅風險、製程自動化、競爭力調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