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分析「東協加三」對兩岸貿易之可能影響
黃兆仁、朱浩 (2011/12/12)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2期》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完成降稅之後,使得東亞地區興起一股自由貿易協定的浪潮。東亞經貿大國的日本與韓國,受到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快速獲得進展的影響,也積極謀求與東協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未來,各種形式的東亞區域整合都將可能對台灣產生影響。
就經濟理論而言,東亞經濟整合會引發關稅減讓與市場准入的狀況,以及造成貿易流向的轉變,進而影響產業競爭優勢的變化,連帶會導致產業的移動。由於台灣目前仍在東亞各項區域整合的倡議內容及組成均被排除,因此,若「東協加三」等區域組織正式實施後,對我國的整體經濟、產業發展,甚至是兩岸經貿都可能產生重大的轉變。
由於兩岸貿易是我國經貿的重要一環,其結構包括兩部分,首先是台灣與中國以彼此為市場之最終產品的貿易;另一方面則是兩者間之產業內貿易關係。剖析台灣與日本、韓國等出口國家之間在中國市場的出口競爭力,與產業內貿易的情形,藉以掌握三者間在相關產業之可能衝擊,以及瞭解「東協加三」成立後對兩岸貿易的可能影響。
台、日、韓主要產品在中國市場之競爭力變化
運用台、中、日、韓及東協國家近十年的進出口統計資料,進行貿易專業化係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簡稱TSC)指標的計算,進而透過分析TSC的變化,探究「東協加三」成立對我國相關產業與兩岸貿易可能產生的影響。
近幾年台灣出口到中國市場的前五項商品,分別是電機電子設備(HS 85)、光學儀器與精密機械相關產品(HS 90)、塑膠及其製品(HS 39)、有機化學品(HS 29),以及機械產品(HS 84),因此本文以上述前五項商品,分別觀察在「東協加三」架構之下,台灣及日本、韓國相關商品在中國市場之出口競爭力的可能變化趨勢發展(表1)。
表1 2010年台、日、韓主要產品在中國市場出口競爭力的表現
(一)電機電子設備
我國電機電子設備近十年在中國市場的出口競爭力呈現上升的趨勢,並超越日本,但與韓國相近。2010年,台灣電機電子設備在該國市場的TSC達到0.19,顯示台灣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中國當地產品同屬高度水平分工─但由台灣業者主導的階段;且台灣與韓國在中國市場關於該設備的出口競爭力在伯仲之間。因此,如果「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成立,而台灣被排除在外,韓國電機電子設備在該國市場的出口競爭力可能會因此超越我國,甚至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恐怕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波及。
東協加三、區域整合、出口競爭力、產業內貿易、自由貿易協定、ECFA、精密機械、塑膠製品、有機化學品、貿易流向
分享: